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 >

第6章

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第6章

小说: 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亵渎人类的文明圣洁,真是可耻啊。

  做到这一点就维护了知识分子的气节。也正是这种气节,才让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流传了五千年而不改不移;就是因为有一支意志坚定而且训练有素的知识分子队伍,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决不做任何势力的附庸,所以才能制衡社会保持健康发展。

  正是这种独立意识,使得知识分子安分守己,君子固穷,克尽职守。能做什么官,就去做什么官,不要做就不做,做了就去做好。居于什么位置,就当好自己的职责;不在那个位置,就决不操那分闲心。如果自己的事情往往做不好,却总是想着别人的事情,谋算着别人的位置。越俎而代疱,结果谁的事情都没有做好,反而违背了立位设官的初衷。

  人不是万能的,自己不处在那个位置上,对那个位置上的事情,就没有体验,而且所知的经验也不够,不可能在短期内把事情做好。历史上许多大臣下来以后,不问政治。像南宋有名的大将韩世忠,因秦桧当权,把他的兵权取消以后,每天骑一匹驴子,在西湖喝酒游赏风景,绝口不谈国家大事,真如后人有两句名诗说:“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这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执行者。

  一个人,尤其关于现实的思想,不要太不守本分。不守本分就是幻想、妄想,徒劳而无益的。不是自己的职掌范围,不必过分去干预。以现在的政治思想来解释这句话的意义,就是“不要违反思想的法则”。如果用在做事方面,也可以说,不要乱替别人出主意。由这样去解读,这句话的意思就好理解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正如后来所说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两句话,都是很有道理的。天下人都能够各自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天下便会稳定,发展富强。各人如果都不干好自己的工作,却总是忙着去考虑他人的事情,那么天下秩序就会乱。社会分工不定的结果,是谁也干不好自己的工作,更糟糕的是会引发不公平竞争,人心因此而险恶,社会因此而动荡。所以,曾子说:“君子思不出其位。”

  君子说话,做多少说多少,甚至做多于说或者不说。孔子认为君子的道德标准有三条,他自己也没有完全做到。但是,为了教育学生,作为一个老师,他也不能不讲。那就是仁德的人因为无私,不会患得患失,所以没有忧愁;智慧的人因为明悟,不会受到蒙蔽,所以没有迷惑;英勇的人心里装着道义,没有顾虑,所以不会畏惧。孔子虽说自己做不到,但他的弟子们却说,这正好就是老师自己的传神写照。  
为人处世注意这四种毛病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孔子告诫人们要克服四种毛病,从而达到不凭空臆想,看事情不绝对,不固执己见,不事事为自己着想的境界。

  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他认为,这四项事情是互相关联的。前者是后者的起因,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事事为自己着想反过来会加剧任意性。这些都不符合中庸之道,所以孔子要戒绝它们。

  “毋意”,是说做人处世,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

  “毋必”,天下事没有一个“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正如俗话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任何人想必然要做到怎样,世界上几乎没有这种事,所以《易经》提出了八卦,阐发变易的道理。天下事随时随地,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宇宙物理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物。我们想求一个不变、固定的,不可能。

  “毋固”,不固执自己的成见。

  “毋我”,不什么事都为自己着想,而该替人着想,为事着想。

  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无法做到“无我”。有我就有你,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烦恼。结果忘记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样的。“大家一样”就是佛学所说的“平等相”。

  孔子教人学问修养,就要效法他做到这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一个人一旦做到了无我,那就可以绝对地无私了,无私才能无畏,无所牵挂,那“意”、“必”、“固”自然就都没有了。随意猜测,往往会违背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会胡思乱想,或者狂妄自大,自寻烦恼;主观武断,往往不合情理,造成严重的后果;固执己见,往往会被人视作老顽固,破坏大事;自我被放在第一,那么做事必然瞻前顾后,充满私心,也就无法与天地自然相合一。

  晋朝读书人刘道真,由于遭受战祸,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只好到一条河边当纤夫。刘道真素来嘴不饶人,喜欢嘲笑别人。一天正在河边拉纤,看见一个年老的妇人在一只船上摇橹,道真嘲笑说:“女子为什么不在家织布,而跑到河里划船?”那老妇反唇相讥道:“大丈夫为什么不跨马挥鞭,而跑到河边替人拉纤?”

  又有一天,刘道真正在草屋里与别人共一只盘子吃饭,见到一个年长的妇人领着两个小孩从草屋前走过,三个人都穿着青衣,就嘲笑她们说:“青羊引双羔。”那妇人望了他一眼,说:“两猪共一槽。”道真无言以对。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爱故意找碴儿、寻衅滋事,想让别人下不来台。这时你如果让着他,必会遭人耻笑;如果装作没看见,也难免有软弱之嫌。你想化被动为主动,反唇相讥,既可让寻衅者无言以对,也能在主动中有台阶可下。张因和李意见相左,便想在公众场合故意给李难堪。李在一次发言中,不慎读错了一个字,张便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李:“水平太差,那么简单的字都不认得,还好意思在众人面前说话!”李见张故意寻衅滋事,也就不客气了,笑着对他说:“这总比你做错事不认账还强出一点吧!”李的话实际是事出有因,张在损坏了别人的东西后,非但自己不承认,还欲嫁祸于人,但又被人揭穿。因为这件丑事人人皆知,因而李的话一出,众人皆知其意,大家默然相视而笑。张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欲辱人而自取其辱。  
没有法度和游戏规则的竞争必陷于混乱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孟子认为,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虽然有仁爱的心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缘故。

  所以说,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诗经》说:“不要偏高啊不要遗忘,一切遵循原来的规章。”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没有过的。圣人既用尽了目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绳墨等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那些东西便用之不尽了;圣人既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也就运用无穷了;圣人既用尽了脑力,又施行仁政,他的仁爱之德便覆盖于天下了。

  选贤才是因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一旦不仁者窃据了高位,奸邪当道,残害忠良,必然就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世风日下,天下大乱。历史事例不胜枚举。所以,一定要注意领导干部的选拔。这两个方面在《论语》、《孟子》中都一再强调。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尤其是面对日益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冒出来,其是与非,正与邪,往往使人感到困惑,感到难以评说。这时候,大家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所以,要求健全法制法规的呼声日益强烈。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

  唐玄宗时,有李适之和李林甫两位宰相共同辅政。二人面和心不和,互相勾斗,但表面上还很客气。

  唐玄宗沉湎酒色,穷奢极欲,弄得国库日见空虚,满朝文武都很着急,思谋开源节流之计。最后,皇上也感觉到了财政威胁,下诏让两位宰相想办法。

  形势所迫,二人都很着急。但李林甫最关心的却是如何斗倒政敌,独揽大权。看着李适之像热锅上的蚂蚁,李林甫生出一条毒计来。

  散朝之后,李林甫装作无意中说出有人在华山淘出金子的消息。他看到李适之眼睛一亮,知道目的达到了,便引开话题说别的。李适之果然中计,忙不迭回家写起奏章来,如何开采华山金矿、以应国库急用云云。

  唐玄宗见到奏章大喜,忙召李林甫来商议这件事。李林甫装出欲言又止的样子,玄宗说:“有话快讲!”李林甫压住了声音装作神秘地说:“华山有金谁不知?只是这华山是皇家龙脉所在,一旦开矿破了风水,国运难测。”玄宗听罢一愣,陷入沉思。李林甫见皇帝脸上出现了不悦之色,忙说:“听人讲,李适之常在背后议论皇上的生活小节,话说得很难听,说不定,这个开矿破风水的主意是他有意——”玄宗心烦意乱,拂袖而去了。李林甫见目的达到,心中暗喜。

  自此,玄宗见了李适之就觉得不顺眼,最后,找了个过错,把他革职了。朝廷实权,便落在了李林甫手中。但如此踩着别人肩膀上,失去正当的竞争规则,使唐朝到处人心惶惶,国家越来越混乱。所以无论在职场、官场、商场,都要有合理的游戏规则,每个人都得懂规矩,否则人与人必然是明争暗斗,弱肉强食,失之于中庸。  
只强调速度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官,他来见孔子请教管理方面的事情,孔子告诉他做一个地方官,行政、建设等一切制度,要顾全到后果,为百年大计,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地就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

  孔子行政,强调层次和秩序,一步步稳扎稳打,决不突击推行什么或者急功近利。首先要做的就是正名,端正名分,也就是各人自己的职守要明白;各人都明白了自己的职守本分,那么说话也就顺畅了,然后做事也就能够成就,礼乐教化也就因之而兴起。礼乐教化得以实行,道德标准也可以建立,便能够辅助以刑罚法律。道德礼仪教人如何去做,刑罚法律教人什么不能去做。这样一来,百姓便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

  孟子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也。”人心浮躁,是很难干成一番事业的,当今一些人在学习上,今天要当作家,明天要当画家,后天要当钢琴家,结果什么也没学成;在工作上见异思迁,一个位子没坐暖就跳槽,结果一样本领也没掌握;在经商上,喜欢跟风,看别人什么赚钱也做什么,想一日暴富,结果亏了老本,栽了跟头。

  中庸处世,重视学习工作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反对不切实际地追求速度。孟子以下围棋为例,他说,下围棋只是小技术,如果不静下心来控制节奏,那也学不会。弈秋是全国的下围棋能手,假如让他教授两个人下棋,一个人很专心,听弈秋指导;另一个表面听着,心里却在想,要是有只天鹅飞来,就要拿起弓箭去射它。后者的学习成绩一定不如前者。这是因为后者不如前者聪明吗?自然不是的。这说明学习上的差异,和对学习是否专心有关,而不完全是决定于人的天资的高低。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讨论注意问题,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以及注意的分配问题。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莫怪王的不聪明,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这里表明他反对一暴十寒,主张专心有恒。有为者必有恒心,取得最后成功;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是没有恒心的表现。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从古到今凡成大事者,在学业上无一不是发扬积土成山,驽马十驾的治学精神。

  宋朱熹说:“杂然进之而不由其序,譬如以枵然之腹,人酒食之肆,见其肥羹大截,饼饵脍脯,杂然于前,遂欲左拿右攫,尽纳于口,快嚼而亟吞之,岂不撑肠拄腹,而果然一饱哉!然未尝一知其味,则不知向之所食者果何物也。”此也是指读书不循序而求速之弊,而引用到工作生活上,同样有警告之效。  
摊子大不等于实力大
  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孟子还把进学的次第比作流水,“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坎坷时,必须等水盈满后才能继续往前进行,“盈科而后进”,日夜不停地流到海里去。“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的意思是,君子的有志于道,没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达。不能投机取巧,不能急躁冒进,没有一个二个地循序渐进的累进,不可能发展达到伟大的成就。所谓“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于四海”,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认为学习既要不间断地努力,但又不能拔苗助长。

  他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一定有事做,时刻记住它,但也不能违背规律人为地帮助它生长。不要学一个宋国人那样,他担心禾苗不长而一一拔高,疲倦回到家里,对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槁了。其实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以为培养工作没有益处而放弃不干的,那是种庄稼而不锄的懒汉;违背规律地去帮助它生长的就是拔苗的人。这种助长行为,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孟子以禾苗的自然生长来譬喻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要求教学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巨人集团对中国企业发展贡献之大,不是它一开始红红火火的那些年,而是它失败后的这些年,它成了经营诊断学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典型案例,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有的视角:是什么导致了巨人集团的衰落?

  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一个丰碑式的建筑,结果却成了一个拥有上亿资产的庞大企业集团衰落的开始。巨人倒塌的原因不能浅显地归纳为投资的失误。促成巨人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史玉柱本人主观上没有看清“巨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巨人”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面对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