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北京假大空-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离得太远,根本看不清模样。国歌响起来,人群变得很有秩序,奏响国歌的过程中,人们不再移来移去,而是稳立不动,嘴里哼唱着国歌。张丙哥几个只能遥望徐徐升起的国旗行注目礼。张丙扭头看看四周,人群中男女老幼,各色人等,一律庄严自豪的面容。此时雪还在下着,天地人构成了一幅肃穆的,神圣的画面。让人们不由得敬意从心底里升出来。国家国家,没有一个人是不爱国的,就像爱自己的家,想自己的家一样。
可惜王甲没带相机,张丙抱怨道:该带的时候不带,眼下咱哥几个合个影多有意义!
王甲争辩说:我他妈哪想的起来,一大早我能起来就不错了,开天劈地头一回啊!起这么早!这事该李乙想着,哭着闹着看升旗,怎么不想着带相机啊!可惜!
李乙只是感到很遗憾,因为离的太远,根本看不清国旗护卫队战士们的模样和表情。急得李乙直跳高,一蹦一窜的像是在锻炼身体。
李乙说:我怎么知道带相机啊!连看都看不清,带来相机也照不清楚,距离得太远。
人群开始散去。张丙说:我说带相机拍下人们看升旗的场面和每个人富有激情的脸,不是让你拍升旗和护卫队,升旗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表情!此时此刻的脸色是真实的而富有美感的。
哥几个一听张丙的诗情又上来了,是啊!每个人生动的表情比升旗更有诗意。
想不到赵丁发了几句牢骚:没什么意思,还不如在家睡觉呢!什么也看不见!
赵丁说:你就带了相机也拍不成,还下着雪,光线不好,拍个屁呀!说着,赵丁抖了抖身上的雪花,冷得直打哆嗦。
李乙说:哎!太遗憾了,感觉不过瘾。要在国旗护卫队战士的身边就好了!不行,还得再来,这次不算,要不咱明天早晨再来!
啊!哥几个一听,知道李乙说的气话。就开始随着广场散去的人流往外走,竟用了十几分钟才离开广场。王甲说:去吃饭吧!太冷。
这个建议眼下是最好的,赶紧找饭馆吧。
走到国家博物馆东边,才看到一家肯得基,一人要了一份汉堡可乐。价钱不低,吃得一点不舒服,哥几个有点丧气,因为此时都有了“真不如在家睡觉”的念头。
张丙察觉到了哥几个的情绪不高,心想既然出来了,就再找个地方看看玩玩吧,不能再回去睡觉啊!那不是更无聊了吗?哥几个起了大早心劲挺高的。
王甲忽然说:我想去个地方!中国现代文学馆。王甲知道张丙也一直想去。
张丙非常乐意,说:对对对,去文学馆。
李乙和赵丁不感兴趣,都什么年月了,还文学呢!架不住张丙和王甲一个劲的鼓劲,走吧走吧!哥几个就去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张丙和王甲毕竟曾经是文学青年,至今割舍不掉这种情怀,尽管眼下的热情大不如从前。
中国现代文学馆整体建筑很美观,很雅致。进了大厅,见一帮人围在一个圆桌旁高谈阔论,说不定这里面就有时下风头正劲的作家呢!在几只硕大的瓷瓶面上,烤印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名字,张丙和王甲很容易找到了一些名作家的名字,尤其是找到自己熟悉的大诗人山城宏的名字,让张丙和王甲一阵兴奋。哥几个又来到楼上的阵列室看了看,也算开了眼界。他们还到院子里逛了逛,总算了却了张丙和王甲作为昔日文学青年的一桩小小心愿。
出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张丙发现李乙和赵丁一直没怎么说话,看来他俩的确对此不感兴趣。
张丙问:弟兄们还去哪里?
赵丁摇了摇脑袋没吭声。李乙却说:我还想去一个地方,中国紫檩博物馆。
张丙王甲都没听说过,赵丁却说:我知道。
李乙问:你知道什么?
赵丁说:那是私人博物馆,是陈丽华的,知道陈丽华吗?
张丙哥几个互相看看也摇了摇脑袋没吭声。李乙虽然听说过中国紫檀博物馆收藏有各种名贵的檀木家具饰品。很好奇,就想去看看。
李乙问:陈丽华是谁?赵丁说:全中国最富最有钱的女人,你们怎么这么孤陋寡闻,长安俱乐部、长安大戏院,就长安街上特显眼的两座大厦,都是她的。
噢!哥几个这才知道,这些消息也不知赵丁是从哪听来的。
既然李乙想去,大家就打听怎么去紫檀博物馆,有明白人说:远着呢!地铁坐到四惠东出来再往东走一段就到了。
哥几个费了好大的劲,倒车、坐地铁来到了中国紫檀博物馆,这里确实是另外一番天地,古色古香,名贵的家饰用鼻子凑上去能闻出阵阵的幽香,李乙嘴里不时念叨: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啊!哥几个来到一个另设的大房间,长条桌上铺着宣纸,边上摆着文房四宝,是供参观者挥毫留墨的。张丙王甲说:李乙耍两笔。李乙也不推辞,拿起笔醮泡墨用隶体写了两个字:国宝。效果还真不错,四周围观的有几人竟然鼓起掌来。李乙此时感到从来有过的满足。
出来紫檀博物馆,天色将黑。哥几个都说:原来李乙也有虚荣心啊!这下满足了吧?
李乙说:这里氛围好,有意境。
看来李乙越来越跟文化人沾点边儿了。看到李乙高兴大家也都高兴,就说:今天够可以的了,北京的城里东南西北转了一圈。只有赵丁感觉不过瘾。哥几个问:赵丁,没玩够吧?
赵于笑了笑,还是那句话:还不如在家睡觉呢!
作为北京人的快乐
临近春节的时候,“诗书画”文集正好印出来。张丙和弟兄几个一商量,书暂时先不往外发,因为现在发出去,正赶上春节单位放假,不如过完春节集中几天的时间全国各地的全部发出去。
哥几个完全同意,先回老家过春节吧。想到回家,大都也没心思工作了,满脑子里全是家的温馨和自由自在。但这几天至少有一件事情必须得办,哥几个去了郑直和周路家送了些应该送的东西,做得很圆满。李乙和郑直周路见过两次面,现在也熟悉了。郑直和周路很客气地说:抽时间李乙给我们写幅字,说不定以后升值呢!
李乙更是谦虚,说,你只要不嫌字烂就行啊!
张丙说,李乙不只字写得好,多才多艺。等以后添部车,李才子还是掌握方向和路线的呢!
周路更是积极,说,过春节回来先弄部车。咱们的工作还得更上一层楼,车是需要解决的。
张丙王甲早有心理准备,就说:回来就办!
张丙给哥几个定好了,在老家只能呆到初四,咱得提前回来两天,准备把书尽快发出去。
王甲李乙赵丁坐一趟车回去,张丙直接去了父母那里,父母在哪里哪里才是大家庭。
初五那天,哥几个准时回到北京,比一般单位的假期少了三天。此次回老家,哥几个都有不少的收获,不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在老家这几天每个人都免不了心高气盛,这种变化也是无意识的,只感到老家就是跟北京生活没法比,在北京呆上一年半载的去了外地,就感到外地是灰头土脸的。王甲李乙和赵丁分别见到了各自的亲戚朋友,在言谈话语中对方就能很自然地感受到哥几个在北京发展的很好,精神面貌猛然高了一档,就互相留了电话,嘱咐有时间到北京找你们去,甚至有的说:咱“中央”也有人了,到时候哥几个得给我们办点事啊!
哥几个有着同样的感概:北京、“中央”,在人们心目中有仍然崇高的地位,心里阵阵热乎,跟亲朋好友分手时,对方说:在老家多呆几天吧!
哥几个就会说:不行,太忙,回北京还有工作得处理,有时间到北京找我吧!尤其是那句话,哥几个经常挂在嘴边:我立马得回北京。北京,北京的工作,北京的环境人文,已经比老家重要了,已经有了作为“北京人”的自豪。
平日里,北京的大街上商场里,还有不大不小的公司里,外地人至少占了一半。哥几个北京普通话已经说得非常标准了,家乡的口音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已经听不出来了。但张丙他们听别人讲话时,就能马上分辩出来谁谁不是北京人,这好像也得靠天赋,张丙哥几个来北京时间并不算很长,可是比起来,有好多外地人来北京十年多了,讲话时还带有家乡的口音,怎么也去不掉,比如江西的王,甚至郑直周路都能让张丙哥几个听出来。你像郑直他们杂志社,编辑部十几个人,只有一个纯北京人,而且是快到退休年龄的妇女,其它天南地北原籍都不是北京,有时候张丙哥几个想起来就感觉北京已经不属于北京人了,不能想像所有的外地人走光了,北京城会变成什么样子,还能有现在的繁荣吗?难怪有时跟北京的哥聊起来,他们会说:你瞧见了吧,北京的高档住宅全是他妈的外地有钱人置办的。我们北京的穷人哪买的起啊!北京的房价高吗不是?全都是这帮外地人给哄上去的!知道吗?
哥几个过完春节回到北京后就开始忙着把书发出去,好在办托运铁路上不放假,办邮寄邮局不放假。这样外地的老干部们放完假过上两三天基本上就能收到了。张丙哥几个没想到发书这活儿让他们整整忙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全国各地的都有,甚至西藏,新疆都没落下,也就唯独确少港澳台。为此张丙哥几个感到深深的遗憾。就盼望着哪一天,港澳台也有咱们的党委机关,咱们的工作不是会有更大的收获吗?
大家明白这几近梦想,尽管是梦想,想想也让张丙哥几个心里更加热乎起来。
好在张丙他们早回来几天,要不然发书的时间还得往后拖两天。在这之前他们就考虑过了。等到初八上班以后,肯定全国各地询问书的情况的电话会多起来,正巧初八初九是星期六星期日,各个单位虽说上班,但大都还没有正规紧张起来,等到按步就班以后,书也就会陆续收到了,看起来他们的工作应该算很圆满了,把工作做好,把工作做到别人前面,才不至于被动,哥几个已经渐渐养成了这个好习惯。
自打初五从老家回到北京,不知为什么,哥几个又懒得不愿做饭了。也可能因为这几天忙着往外发书,也都累了,晚上回来基本上是出去吃饭。出去吃,这春节过的,一般小一点的饭店,小吃部都关门尚未重新开张,那就得去大一点的酒楼,饭庄。因为有了底气,哥几个从未犹豫过,酒楼大一点大一点吧!该享受就得享受。
春节期间,虽然走了大多数外地人,但北京的酒楼生意一点也没有因此冷清,据说比平时还火暴。但与往常不一样,现在来饭店吃饭的北京人居多,亲戚朋友相会,一大家人聚餐大都往饭店里跑。说来也怪,平时这大拨大拨的北京人都躲哪去了。在外地人面前,北京人多少有一些优越感,哪怕是北京的穷人也有优越感,这优越感说不出什么时候在外地人面前不自觉地就能显示出来。就说春节期间,大多数外地人离京,对北京人的生活或多或少有些影响,最主要你比如说,保姆、清洁工等等。要说平时不过年不过节的,家里有保姆,北京市民大都还不会外边饭店吃饭去。整个服务行业,北京人司职的很少,尽管穷也不愿跌那个份,有外地人在,北京人的家庭生活是相对清贫和安逸的。这也难怪,北京人的心理,好孬是皇城根底下的人,说不准哪个破四合院里窜出来的胡同串子竟有皇室血统,不就证明比市井平民高一档吗?更何况是外地人,外地人不就是来北京挣钱,为北京,为北京人服务来了吗?
所以张丙哥几个这几天常到酒楼吃饭,不经意就会听到说:外地人一走,北京又干净又秩序。而且这话大多出自于家庭妇女打扮的中年人。还有一次邻桌的食客喝酒高兴了对张丙哥几个说:咱北京人过春节到大饭店来吃,倍儿舒心。
张丙哥几个同时笑出声来,附和道:你这话!咱北京人全爱听!这是张丙哥几个来北京后跟北京市民最亲密的几次接触。真他妈俗!
说话间,张丙哥几个竟也有了北京人的感觉,其乐融融,混迹于北京市民当中,尽管都是市野百姓,但确实都透出居于北京的优越感。
这几天张丙哥几个还跟小刚和小刚的叔叔吃过两顿饭。因为不是出于特别的目的,花费并不是很大,也就是家常菜。小刚的叔叔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也感觉张丙哥几个像是干大事业的人,而且干的很不错,他心里应该是清楚的,对于成功者,大家都愿意亲近,况且小刚的叔叔也是热心人,喜欢参与一切有意义的事。
请小刚的叔叔吃饭并没有特意邀请,碰巧在这之前,哥几个一次去吃晚饭的时候,小刚也正准备去吃饭,赵丁就说:走,咱们一块吧!
小刚也不推辞,就去了,因为彼此已经很熟悉,已经熟悉到关于女人能互相开玩笑的程度。其它也就没什么话题是不好意思说的了。哥几个吃饭并不放开喝酒,顶多每人来点啤酒,所以哥几个觉得很自然,再加上小刚和赵丁的话题多数是关于眼下时尚的内容,张丙王甲李乙听起来也感兴趣,好像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通过小刚,张丙他们了解到,小刚的叔叔是老北京人,老家是昌平,在北京城里几十年了,早些年在某大学里当过办公室主任,近年退休了,在这写字楼里应聘管理物业。想当年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过不少北京市的政协委员,小刚的叔叔闲着没事的时候也喜欢练练书法,政协里好些个书画家搞活动,他也参与参与,给人家帮帮忙,甚至组织过学校的书法爱好者跟书画家们搞过联谊活动。
张丙听后很感兴趣,就对小刚说,下次叫上你叔叔,咱们一块吃顿饭,聊聊书画。
李乙也动了心,起码觉得跟小刚的叔叔在一起聊聊,大家在一个楼里办公关系越密切越好。
这次邀请,小刚的叔叔很痛快地答应了,见到张丙他们,竟还主动地说:过春节的喜性劲还没过去呢!我今天请你们哥几个吃顿饭,你们工作做得不错,我得祝贺祝贺!
大家一听心里很高兴,但哪能让小刚的叔叔请,众口一词说:哪里哪里,我们请。
小刚的叔叔烟酒都沾一点,但都不过量,酒最爱喝二锅头。小刚的叔叔说:纯正的二锅头,比什么酒都香,再来一碟水煮花生米,齐了!抿一口二锅头,嚼上两粒花生米,咂吧咂吧嘴,嘿!满口生香,我告诉你!
张丙看小刚的叔叔说话这么实在,心里也更加踏实,不像第一次跟小刚的叔叔吃饭的时候,人家还有点架子,点菜的时候推让了一番,哥几个说,您随意,可口的。小刚的叔叔一直推辞,那次就没点二锅头和水煮花生米。
这次一来,大家就没有客套,更有亲情了,吃的家常菜,一人来二两二锅头,还真感觉有了家庭的气氛,一点都不虚。
小刚的叔叔说:哥几位啊!我还这么跟您说,咱北京人就好这口!舒坦呢!
王甲说:是啊!真正的北京市民,我看都好这口。谈起北京的文化,一个字就能概括:俗!
大家一楞,这么说显得不太合适。
张丙换了个话题,对小刚的叔叔说:听小刚讲,你认识好多书画界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