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官妓。但是过了不久,反而进一步地蔓延发展了起来。雍正之后的几代皇帝对于娼妓的活动也多听之任之,令虽行而禁不止,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甚至亲自召幸过女伶昭容和雪如。乾隆以后,娼妓之盛,当时来华的日本人也有记载,《唐土名胜图》认为,古今风土变迁,最可玩味者,莫如戏楼与妓馆。其中的《东西青楼之图》,是在北京的灯市口之东一带,妓皆长袍盛妆,弹筝侑酒,绣帘红烛,迥非今世所见。咸丰时,北京的妓风大炽,“胭脂石头胡同,家悬纱灯,门揭红帖,每过午,香车络绎,游客如云,呼酒送客之声,彻夜震耳,士大夫相习成风,恬不为怪,身败名裂,且有因此褫官者。”乾隆都可以下江南嫖妓,同治就近在北京风流也是有很大的可能的。
另据当时外国人推测同治可能死于政治原因。1875年1月17日的《纽约时报》做了这样的猜测:“一些悲观失望的外交家很可能会推测,正如他们当两位日本天皇相继暴卒时他们所推测的那样,这次同治皇帝之死是真正在幕后执政的那些人所策划的,他们期望以此能推阻洋人修约的计划。同治皇帝没有自己的儿子,他把皇位留给了另一个未成年的继承人,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权将因此再次落到摄政者的手里。”大意是同治之死是政治阴谋的结果。
第六部分 明、清篇第28节 慈安太后暴卒之谜
慈安太后(1837~1881年),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古江道穆扬阿之女,事咸丰帝于即帝前。咸丰二年(1852年)封贞嫔,进贞贵妃,立为皇后。同治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与慈禧太后一同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逝于宫中。其性情温和,心地善良,虽位在慈禧之上,却从不骄纵。葬于普祥峪,称定东陵。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咸丰帝逃到热河,留恭亲王奕訢在京议和。在热河时,身为内务府大臣和户部尚书的肃顺取得了实权。等到和议告成,圆明园已烧了三日三夜,内外库款,抢掠净尽,咸丰帝原抱病在外,得此消息,更加心灰意懒。咸丰帝不愿看到所有这些现实,特别不愿看到欧洲军队仍在天津留驻,所以他一再推迟返京日期。适值秋末冬初,天气渐寒,这时候咸丰帝发起哮喘病来,住在行宫里一步也动不得,只得把回銮的事暂时搁起。于是纵情声色,聊以解闷驱愁。后来睡梦不宁,茶饭懒进。初时还挣扎着坐朝听政,病情一天重似一天,卧在寝宫,竟不能动弹了。咸丰十一年七月,病情突然恶化。召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顾命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立皇子载淳为皇太子。迁延过了一天,咸丰帝崩于避暑山庄,享年三十一岁。载淳在灵柩前即了皇位,拟定新年号为祺祥。尊二十五岁的咸丰皇后钮祜禄氏慈安皇太后,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后人分别称她们为东太后、西太后。
新皇继位,政权尽归肃顺等八大臣。但由于咸丰并不是把权力全部授予他们,由于他们只受权“赞襄”,所以不能合法地启用通常代替“朱批”的御玺。他们不得不求助于两位皇太后的固有的权力,因为母后的地位能够合法地代表幼主使用御玺。在咸丰未亡时,那拉氏时常干预政事且心思毒狠,咸丰怕她将来母以子贵,生性懦弱的钮祜禄氏不是对手。肃顺也极力劝咸丰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故事处决那拉氏,以免妇人擅政。但咸丰迟迟不忍下手,另外他也担心肃顺大权独揽,留着那拉氏也是个制约。为了性情温和心地善良的皇后钮祜禄氏考虑,他写下一道密诏。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正是这道密诏最终要了东太后的命。
西太后慈禧本是权力欲极强的人,而留在北京的恭亲王精明能干,是咸丰的胞弟,按清朝祖制,应由他辅政,且有洋人的支持,内心颇为不平。虽然肃顺严加防范,使出种种手段让西太后与奕訢不能见面,但西太后用苦肉计,使身边的太监安德海回到北京与奕訢密谋一番。最终在回京的途中,逮捕了顾命八大臣。朝廷政权从此便落在恭亲王与两宫太后的手里。
垂帘听政使那拉氏设法保持了对诏书和钦命的最后决定权。她们不但掌握御玺,而且还在幼帝面前召集所有文武大员听政,也就是行使了摄政权。当接受省职的官员按常规上朝见驾时,两太后与幼帝一起坐朝,她们坐在幼帝宝座之后的八扇黄色薄纱屏风后面。慈安太后为人随和,没有野心,又不善于辞令,凡有王公大臣奏对事项,总由慈禧问话。渐渐慈禧的锋芒超过了与之共同摄政的慈安太后,名为两宫垂帘听政,其实统由慈禧一人做主。因为慈安一副与世无争的心肠,所以开始东西两宫相处还很融洽。
安徽知府吴棠,在慈禧幼年时曾有雪中送炭之谊,如今得以累次超擢,不几年竟当上四川总督。只是圆明园内的四春娘娘,因为咸丰在日排挤慈禧,后来竟不知下落,有传说被慈禧处死,总之没有好下场。
慈禧生平爱看戏,内监安德海替太后造了一座戏园,招集梨园子弟,日夕演戏。因此安太监愈得太后欢心。安太监于两宫垂帘时,曾有参赞秘谋的功绩,至此权力越大,除两宫太后外,没一个敢违忤他,就是同治皇帝,也要让他三分。宫中称他小安子,都奉他如太后一般。慈禧后有时高兴,连咸丰帝遗下的龙衣,也赏与小安子。
安德海得志猖狂,把皇帝与恭亲王都不放在眼里。有一天,恭亲王为江南的军务进宫去见慈禧。走到西宫门口,只见安德海在前面走。安德海明明瞧见恭亲王,也不上前去招呼,竟大模大样地走在前面。恭王心中不觉大怒,但他在宫门外却被太监们挡住了,说太后有事。恭亲王没奈何,只得忍着气在宫门外候着。谁知安德海原是故意不叫太监们通报,有意捉弄。直候到天色快晚,还不见传见。从此恭王恨不得杀安德海而后快。
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天安德海悄悄地出京,替慈禧太后织办龙衣。照清宫的成法,太监不许出京城一步,如查出便立刻就地正法。如今安德海恃宠出京,非但不知小心,反而沿途招摇,借着慈禧太后的威势,自称钦差大臣,一路上骚扰地方,逼勒官府。他坐着大号太平船两只,船上插着无数日形三足鸟旗、龙凤旗帜,携带许多美貌的童男童女。又沿途传唤歌妓到船上玩乐。上百纤夫在河岸拉船,两岸观看的人站得密密层层,好似打着两重城墙。七月二十一日,是安太监的生日,这一日船到了德州地界。
山东巡抚丁宝祯听到这个消息,下公文给东昌、济宁各府县跟踪追拿,一面写了一本密奏,八百里文书送进京去。那天,恭亲王正在军机处,接到奏章,起了杀安德海的心意。他禀报慈安太后及皇帝,恭亲王进宫去的时候,已把杀安德海的谕旨拟就,连丁宝祯的奏折,一齐上呈慈安太后观看。慈安太后看了大骇道:“这奴才如此妄为,还当了得!国法家法要紧,一切由王爷处置。”说毕立刻在谕旨上用了印,恭亲王拿着就走。同治恰也恨安德海入骨,于是下旨立斩。丁宝祯便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这件事情,慈禧后竟未曾得知,直至案情已了,方传到慈禧耳中。慈禧不禁花容变色,几乎要坠下泪来,大怒道:“东太后瞒得我好,我向来道她办事和平,不料她亦如此狠心,我与她决不干休。”于是慈禧因安德海之死而迁怒慈安,对东太后有了隔阂。
后来年轻的同治得花柳病不治而亡,立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即位,是为光绪。光绪帝幼时,也喜欢与慈安亲近,仿佛当日的同治帝,慈禧心中渐生不悦。到光绪六年,往东陵致祭,慈安太后因为咸丰帝在日,慈禧尚为妃嫔,不应与自己并列,因此让慈禧退后一点。慈禧不允,几乎争吵起来,转想在皇陵旁争论,很不雅观,且要招亵渎不敬的讥议,不得已忍气吞声,权为退后。回到宫中越想越气,暗想前次杀小安子,都是恭亲王怂恿,东后赞同,这番恐又是他煽动,擒贼先擒王,除了东后,还怕什么奕訢?但慈安有咸丰的遗诏,不好下手。
先前咸丰帝在热河,临危时,曾密书朱谕一纸,授于慈安,略说:“那拉氏若恃子为帝,骄纵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慈安展开遗诏,里面写着:“咨孝贞太后:懿贵妃援母以子贵之义,不得不尊为太后;然其人绝非可倚信者,即不有事,汝亦当专决。彼果安分无过,当始终曲予恩礼;若其失行彰著,汝可召集廷臣,将朕此旨宣示,立即诛死,以杜后患。钦此。”后来因慈禧在宫中太过嚣张,慈安曾取密诏给慈禧,令她警诫一二。而慈禧自然恐惧,从此刻意承欢慈安,几于无微不至,这样几年过后,就把慈安迷惑过去,慈安以为她没什么野心。
东陵祭后,慈禧处心积虑想消灭这道随时能要她的命的遗旨,却苦于没法可施。这一天慈安后稍有感冒,太医进方没有效,就不再服药,谁知过了数日,竟然不药而愈。慈安后来对慈禧说,服药一点用处也没有。慈禧微笑不语,慈安不觉暗异。忽见慈禧左臂缠着布帛,便问她是什么缘故?慈禧道:“前日见太后不适,进参汁时,曾割了臂上的一片肉与药同煎,聊尽心耳。”慈安听了这句话,大为感动,她流泪对慈禧说:“我不料你竟是如此好人,先皇帝为何怀疑你呢!”竟取出咸丰的遗诏,对着慈禧的面用火焚毁。其实正中了慈禧的阴谋。此后慈禧日渐放肆,语多不逊,事事专权,不与慈安协商。慈安开始后悔,然而已经来不及了。但东太后不除,终究是掌权的障碍。
光绪二年春夏间,大臣正议事,谈论琉球案子,忽然内廷飞报出来,传慈安暴崩。众人大惊,面面相觑。慈安太后的崩逝,很是一桩异事。为什么是异事呢?慈安太后未崩时,京师忽传慈禧病重,服药无效,诏各省督抚进良医,直督李鸿章、江督刘坤一、鄂督李瀚章等都把有名的医生,保荐进去。慈禧一病数月,慈安单独视朝,临崩这一日,早晨尚召见恭亲王奕訢、大学士左宗棠、尚书王文韶、协办大学士李鸿藻等。左宗棠道:“这才好好的,朝晨召见军机,慈容和怡,毫无病态,不过两颊微赤罢了。怎么半日工夫,就崩了呢?”照着向例,太后有了病,要传御医,必须先传知军机,医方药剂,悉由军机检视,以昭郑重。这会儿太后患病,当军机的,却一点都不知道,也不曾留得用药方案。且距离退朝时候,只有五小时,如何有此暴变?但宫中大事,大家都在揣测,却不能说出来。一进了宫,见东太后已经小殓,西太后坐在矮凳上,态度很是从容,并不像久病形状,群臣依礼叩见。慈禧只淡淡地说道:“东太后向没有病,就这几天里,也不曾见有动静,忽遭暴变,真是想不到的事。”众大臣不好多嘴,惟有顿首仰慰。忽见一人碰头道:“东太后急病,曾否传太医诊治?”西太后听了,顿时变色。发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左宗棠。众人见西太后变色,都替他捏一把汗。停了半晌,只见太后道:“人死不能再生,你等快出去商议后事!”左宗棠跪在地上,还想奏问别的话,西太后已经站起身,踱了进去。左宗棠只好偕大臣等出宫,暗想后妃薨逝,照例须传戚属入内瞻视,方才小殓,这回偏不循故例,如今西太后执意不叫去通报东太后的母家钮钴禄氏的族人,大臣们也没有人敢出这个主意,一任那班宫女在那里替东太后草草成殓。只是私下揣测而已。
有谣言说西太后前几天病,是装病,并不是真病,东太后不知,特地进宫探问。直走到寝宫,也不见一个人,待走到外套间,只有一个宫女在门帘底下。那宫女见了慈安,脸上不觉露出惊慌的神色来,正要声张时,慈安摇手叫她禁声;自己掀开门帘进去。室中的帷幔一齐垂下,帷子里面传出嗤嗤的笑声。慈安不意掀帘入内,只见慈禧太后正从绣被里坐起来,两腮通红。慈安还当是慈禧发烧,忙走上去按住她说:“妹妹脸烧得如此厉害,快别起来。”正说着,却见床上还有一人。原来睡在床上的是个戏子。东太后大怒,立把戏子逐出赐死。西太后跪了好半天,东太后心慈脸软,搁不住人情,应允她不追究。不料回宫不久就暴崩了。
这事只见于野史,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咸丰死后慈禧正当年轻,耐不住寂寞也是情理之中,晚清时期的宫廷规矩极严,东太后撞见慈禧的不伦之形,慈禧只能下毒手了。又据传说东太后生平最爱吃零食,她不论到什么地方,总有一个宫女捧着点心盒子跟在后边,盒子里面各色糖果糕饼都有。西太后便让宫女将一盒精细的糕点送献与东太后吃。东太后看那糕点有型似八仙的,有型似鹤鹿的,忍不住多吃了几块,不久便毒发而亡。
慈安已崩,丧仪极为简单,二十七日后一律除孝,慈禧竟不穿孝服。国母之丧如此简陋,亘古未有。政权从此都由慈禧太后一人专主。对于东太后的死,《清史稿》记载只有一句:“六年,太后不豫,上命诸督抚荐医治疾。八年,疾愈。孝贞皇后既崩,太后独当国。”古人做史往往笔削春秋,“太后独当国”这几个字或许暗含有不可言说的意味。
第六部分 明、清篇第29节 清宫太监娶妻之谜
随着宫廷戏的流行不断,太监也越来越为人们熟悉。我国上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中,很多时候太监都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些朝代就灭亡于太监之手。太监,还有其他一些称呼,比如宦官、寺人、奄(阉人、中官、内侍等,指的是被阉割的男性,专职在皇宫中服侍皇室。那么太监娶妻会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随着宫廷戏的流行不断,太监也越来越为人们熟悉。我国上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中,很多时候太监都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些朝代就灭亡于太监之手。太监,还有其他一些称呼,比如宦官、寺人、奄(阉)人、中官、内侍等,指的是被阉割的男性,专职在皇宫中服侍皇室。
太监这些人不能算是男人,没有胡须,声音尖细,但是虽然他们的行为和声音都有女性化的倾向,但是他们当然不能算作女人。某种意义上,他们可以被理解为“中性人”。虽然如此,但是从汉朝开始,就一直有太监娶妻的事情,太监的妻子多为宫中女官,他们的结合当时称为“对食”。既然太监并没有性能力,为什么他们还要娶妻呢?这一情况引起了很多不同学科的专家的兴趣,长期的研究也产生了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太监娶妻主要是为了处理家务。按照宫廷规矩,太监之间等级森严,大致分为总管、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和一般太监。侍候帝、后、太后的是总管、首领,妃嫔身边只是首领。各管事的上层太监都有自己的小厨房和花园住宅,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太监,尤其是上层的太监,自然有很多家务事要处理,那么比较好的办法自然是娶妻成家。对这种观点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仅仅家务事不能称为太监娶妻的理由,因为他们大可雇佣女佣。“此则雇用女佣足矣,何必定须正名而娶妻室?且有诸皇帝所赐,更有一妻不足,增至二三妻者,抑亦怪矣。”
那么太监娶妻会是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