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一岁就上常青藤 >

第7章

一岁就上常青藤-第7章

小说: 一岁就上常青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再也不和我们打听那位钢琴老师了。这件事,也反映了明智的家长是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的。她不是盲目追一个明星教师,而是从自己孩子心理健康的角度权衡利弊。而国内亲友,常常一听说某位名师教出几个小明星,就不惜工本地蜂拥而至,全不考虑这样一来给孩子建立的“心理循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女儿的另一个问题是个子小,体重轻,属于最轻的1%之列。她上一年级时还抱怨:比她小的学前班的孩子都可以一下子把她抱起来,谁都比她强壮。自然,和别的孩子推推搡搡地游戏,她就有些畏惧,对自己信心不足。
  对一个才6岁的孩子,我不可能通过让她加强锻炼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一般的训练对这么小的孩子可能是有害的。我们的解决办法有两个。第一是以我自己为例证,向她展示小不一定就弱。我自幼个子又小又瘦又弱。记得上大学时同学还以问答的形式开我的玩笑:“薛涌有一百斤吗?”“戴着眼镜够一百斤,摘了眼镜就不够了。”这确实是事实。而在此之前上高中时其实还更惨。一次体育老师宣布一个月后要测1500米,要大家好好准备。我从小不管是什么项目,都是全班最后,跑200米都吃力,一千五岂不要我的命吗?于是我怯生生问一个强壮的男生跑一千五是什么滋味。他当着好多女生嘲笑我:“这怎么是你能跑的呢?你跟着女孩子后面跑八百能下来就不错了!”对个青春期的男孩,这实在是个奇耻大辱。好在家兄正好是学校一千五的冠军,还在海淀区中学生运动会上拿过第八。于是我问他怎么提高成绩。他告诉我一套训练方法,我每天早晨照着练,累得直想吐。可是,一个月后一测验,我竟是全班第四!这一下子改变了我的自我期待。我从此不觉得我弱,长跑成了我的一个爱好。在北大上学时,在中文系是三千米第二;后来到了耶鲁,客串商学院的登山越野赛,也拿了第二。如今人到中年,40分钟内还是能够完成万米。一千五对我来说已经成了“短跑”了。
  不仅如此,我还开始练健美,希望皮包骨头的躯体能长些肌肉。那是20多岁时候的事情。老友社会学家郑也夫嘲笑我:“这可是最先天决定的项目。你怎么练也赶不上那些不练的呀。”确实,活了20多岁,我就没见过一个男人比我弱、比我瘦。不过我告诉他:“这是我最大的弱点。我如果在自己最弱的方面努力,能练得和常人差不多,世界上还有什么挑战我不能应付呢?”他看我一眼,不说话了。这也是我要向女儿展示的东西。那时我每天带她去健身房。我让她抱着我的身体,拿她做负重引体向上。当时她30斤多一些。我负载着她能做7个引体向上。旁边的人看得目瞪口呆。一次在游乐场我也这么玩了一次。一个漂亮的妈妈走过来说:“好一个强壮的男人!”我当然有些飘飘然了。不过这一切都被女儿看在眼里。她也渐渐知道了小未必是弱。我还准备跑个公路赛给她看看,那可是我的强项。只是因为腿伤尚未实现。
  家长是孩子心中的英雄。家长的行为最有说服力。不过,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反复告诉她:她体重轻没有关系。她身材苗条美丽,许多人还巴不得像她这样呢。后来送她去上芭蕾课、参加波士顿芭蕾舞团的演出(后面有专节叙述),她身材出众渐渐引来了羡慕。芭蕾课上的一个女孩子甚至跑过来对她伤心地说:“你真运气,我太胖了。”我们为那个女孩子难受。不过,以父母的私心,还是高兴地看着女儿渐渐开始肯定自己,“心理循环”从负向变成了正向。
  当然,消除“负向心理循环”仅仅是个防御性的消极措施。建立“正向心理循环”、让孩子相信自己,才是最终的解决问题之道。我悟出这一点,也是出于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省。
  我小时候功课一直很差,是家里最不争气的孩子。但高中时突然奋飞,1979年高考名列北京文科的前15名,一下子进了北大。事后想想,我一直功课差、个头小、身体弱,这种状态至少从一年级持续到初中,按说应该全无自信才对。可是,最后支持我的竟是一个简单的信念:我很聪明!
  我小时候父母去干校,三兄弟在北京跟着一个不识字的保姆,加上自己调皮捣蛋,甚至在上一年级时就试图打老师,自然很不成器。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周围大人都说我聪明,也许是对父母的客气吧。我则一直信以为真。还记得有一次在小学上大字课,我描红模字几分钟就描完,写得自然乱七八糟。老师大怒,停下课来,专门批评我的学习态度问题。她开始就对全班说:“有人说薛涌聪明。你们说他聪明吗?”她还特别把“聪明”两个字写在黑板上,然后围绕着两个字讲开来,并展示了我的“书法作品”,最后的结论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是最愚蠢的。有我的“书法”为证。
  这么一堂针对我的大批判课,当然让我无地自容。不过,听着这种批评,另一半的我还在心中窃喜:“我还是聪明呀!”这一自我意识,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以后不管我的功课怎么一塌糊涂,我都有个与众不同的信念,觉得哪天自己会不得了的,会干一番大事业的。这种舍我其谁的心理状态,使我在高中时突然起飞。那时我数学学不好,自己还发展出一套理论,觉得我的脑子一定是非常复杂,而现在的数学太基础、太机械,不需要创造性,我这个复杂的脑子对之不耐烦;没准到了高等数学,别人理解不了,我倒能轻易掌握。总之,我是大器晚成、后发制人。这套观念还确实帮助了我。记得数学课讲到“极限”时,我不知道从哪里听说极限的概念属于高等数学,一下子觉得该自己显身手了,结果理解得特别快。
  “自以为聪明”在中文中是个讽刺性的语言。但是,自以为聪明如果能帮助孩子建立“正向心理循环”的话,也未必是个坏事。相信自己聪明,就像相信宗教一样,家长越早给孩子灌输,孩子就越容易接受,而且会把“自己很聪明”这一观念,变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使之一生受益。我们正是本着这一原则教育女儿。无论干什么,只要有一点证据,就马上设法让女儿意识到:她非常聪明!以图创造“正向心理循环”的“第一推动”。比如,我会对她讲:“你看,爸爸妈妈的英语不是自己的母语,许多东西不能教你,还要向你学;而你的同学们,爸爸妈妈的英语是母语,平时一天到晚教他们,他们读书的优势太大了。可是你再看看,你在班里是几个读书最快的。而且你又学钢琴,又学芭蕾,又学中文,你很有天赋。爸爸妈妈非常为你自豪!”有时她刚做好一个加法,我就故作吃惊地说:“哇,这么小就能做这么难的题!你真是不得了,有数学才能。大概是从妈妈那里来的。妈妈当年数学就很好。”她还真信以为真,有时缠着妈妈要求:“你问我个数学问题!你问我个数学问题!”现在她已经读三年级,有的孩子对数学已经开始头痛。她其实并没有时间学多少数学,不过一提数学就兴致勃勃。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一定要让孩子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因为她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表现会最出色,会最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才能。这也是我们送她上芭蕾课的原因。对此后边有一节专门讨论。
  当然,万事都不能过分。自信不等于盲目自大或者骄傲。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正教育方法。就女儿的具体案例看,我们在这方面教育过分的可能性很小。首先,她是个非常谦和的人,我们也不知道这种品质是哪里来的,至少不是从不太谦和的爸爸那里来的。如上所述,她对“最”字很警惕。我要是说她某方面“最好”,她马上指出:“你没有见过所有的人,怎么能用‘最’字?总有人比我好吧?”有时我们一起在电视上看总统大选。我问她:“你长大要选总统吗?我觉得你有能力当一个很好的总统。”她马上说:“这个我可不知道。”她知道总统是个很重要的职务,不过她还搞不清楚总统究竟都干什么,她能否胜任。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她不会轻易说自己行。真要感谢上天给了她这么好的品性,因为我不相信这是我教育出来的。当然,她现在绝对是相信自己是聪明的。我们则在反复强调她聪明的同时教育她:聪明不意味着比别人优越,而意味着责任。世界上有许多复杂的事情,需要聪明人去做。同时,聪明人应该帮助别人。她的朋友杰克读书很困难,我们就鼓励她去教他。这样,她既相信自己聪明,又保持着虚心、谦和的处世态度。
  总之,在早期教育中,父母不要急于求成。孩子学得快一些,慢一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为孩子日后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如果有这个心理基础和自我认同,孩子一二年级落后一点,长大很快就追回来。毕竟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从几年后的角度看实在是少和简单得微不足道。我自己从一年级到初中,落后了七八年,高中两年就一下子追回来了。有的同学在父母的催逼下,愁眉苦脸地挣扎了七八年,开始也许比我快,但心理垮了,就什么都完了。所以我们要记住:孩子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她或他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人选择了自己。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出好的选择。
  华尔街怎么养孩子
  华尔街是玩儿钱的地方。这一部分之所以叫“华尔街怎么养孩子”,在于其主要内容是讨论如何通过“金钱教育”来培养孩子的品格的问题。
  “富不过三代”已经是中国的古训。如今中国刚刚有些人富裕起来,中产阶级也在迅速崛起。在“先富起来”的人中,不少第二代已经开始当家了。怎么保证不出败家子、让子女比自己更成功,或者至少保证现有的一切不被挥霍一空,已经成了家长们关心的问题。其实,不论贫富都可以培养成功的孩子。只是富人培养孩子时遇到的圈套多一些而已。我在美国住了十几年,并没有听过“富不过三代”的说法。相反,经常看到的是财富世代相传。再认真观察,这种世代相传的,其实并不一定是财富,而是创造财富的技能和素质。美国的富人常常死后甚至生前就把财产捐献出去,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沾光。这次总统大选,共和党的一位候选人罗姆尼,父亲曾是美国汽车公司(American Motors Corporation)的总裁,后来又当上密西根的州长,1968年时还竞选过总统。但是,罗姆尼年轻的时候并不靠父亲,而是和新婚妻子用75元租了一间地下室,在那里生儿育女。后来他投身金融界,迅速成为投资大亨。他要是沾了父亲钱的光,当然不会住地下室,但恐怕也不太可能成为成功的投资家。他父亲当上企业总裁后一年挣27万多美元,相当于现在美元价值的180万,在当时属于万里挑一的高收入阶层。但罗姆尼如今拥有三亿五千万的财富,是作为巨富的父亲所望尘莫及的。他父亲若仅仅把钱留给他,他即使有效地保存了这钱,恐怕也比现在穷得多。看来,他父亲传给他的显然是钱以外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比金钱更有价值。
  这种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称为“成功的品格”。而这种品格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我把这种教育的精髓,归结为“华尔街原则”。首先必须澄清,这种“华尔街原则”并不一定是华尔街的大亨们的教子之道。事实上,他们之中有些人教子无道,以后家败也未可知。我认识一位华尔街的大亨,孩子做出来一道数学题就奖励100美元。对这种烧钱教育,我一直不屑一顾。我所谓的“华尔街原则”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华尔街并不仅仅是个股票交易所,也不仅仅是金融家、律师汇聚的场所。其实,大部分美国人都拥有股票。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都属于华尔街。他们的退休金、孩子的教育基金等等,也大多投在华尔街上。股市长时段的回报也远远高于银行的储蓄。拥有股票的人(包括那些有自己的退休金和子女教育基金投资的人)也都比较成功。所谓“华尔街原则”就是这些人的教育原则。他们具有某种基本的成功素质:比如把钱省下来、节制眼前的享乐、有长远打算、懂得用钱来生钱等等。如果用比较规则的语言来表述,就是推迟欲望的满足、对未来进行周密的规划、审慎地冒险。他们也发展出一套办法,把这些素质传授给自己的孩子。
  这种“华尔街原则”也可以说反映了一种保守主义的信念。美国的自由派意识形态,常常把一个人的成败归结为社会。比如面对有些人发了大财、有些人难以摆脱贫困的现实,自由派就认为这是社会不公平所致,是游戏规则的问题。保守主义则针锋相对。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文化行为决定了这个人的成败。你的品格创造了你的财富。丢失了这种品格,则任何财富也不能长久。所以,教子育人,首先要培养这种品格。这方面的讨论,可谓汗牛充栋,而且有相当多的人身体力行。这大概也是美国的财富能长久的原因之一吧。比如《华尔街日报》就经常刊登如何教育孩子理财的文章。不久前其专栏作家Jonathan Clements还发表一篇长文:《教你孩子理财精明的12种方法》。作者直言不讳地说:我有两个孩子,我希望他们成功,希望能帮助他们,希望他们日后对我有美好的回忆。我还希望他们有能力,能够经营自己手中的钱财,不用把一生浪费在为自己愚蠢的错误后悔上面。对这种养孩子的“钱经”,我过去一直嗤之以鼻,觉得铜臭味太大;但观察多了,则渐渐能体会到其中的好处。这好处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而且更体现在做人的品德上。孩子需要尽早懂得:钱不是白来的,不可以需要钱时就向父母要,也不能期望自己想要什么就等得到什么。想要的东西要用钱来买。而钱是对你工作的奖赏,是对你帮助别人的酬劳。当你要满足自己的需要时,你必须去工作。当你希望别人给你东西、为你做事时,你必须想到你给了别人什么、为别人做了什么。这种教育,使孩子理解什么是做人的责任,理解自己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下面我不妨结合平时阅读和对美国的观察以及自己养孩子的体会,介绍一下这种“华尔街式”的育子哲学。
  第一,让孩子花自己的钱
  我们不妨先从华尔街本身说起。那些优秀的投资家,都属于华尔街上最成功的人。他们的成功素质是什么?要而言之,投资家有两大基本素质:第一,知道推迟欲望的满足;第二,知道如何审慎地冒险。这其中的第一项,不仅对投资家,对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成功的关键。
  为什么呢?我不妨讲一下MIT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对猩猩和儿童分别进行的心理试验和研究。他们发现,猩猩和人类最大的区别,与其说是在思维能力上,还不如说是在对欲望的控制上。比如,他们分给两个猩猩两盒巧克力,并且告诉猩猩一盒有2颗,一盒有6颗,每个猩猩只能要一盒。猩猩理解这些全无问题。可是,当你把有两颗的拿出来时,猩猩们即使知道下面还有一盒更多的,也迫不及待地抢先拿出来的一盒。后来科学家教猩猩数据,猩猩马上就学会了2和6的区别。这时你不拿出巧克力,用数据问猩猩要哪盒,猩猩全选择6颗的那盒,非常理性。再拿4岁的孩子做实验,告诉他们有同样两盒巧克力,先拿出来的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