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布托传 作者:刘文山等_2-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议会议长的戈哈尔·阿尤布二汗分别向最高法院提出起诉,指控总统违反了宪法。
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对这桩总理状告总统的前所未有的公案进行了整整一个月的审理。5月26日,最高法院作出裁决,以10票对1票裁定伊沙克·汗总统4月18日解散国民议会、罢免谢里夫总理职务的行为“超出了宪法赋予他的权力范围”,宣布立即恢复
国民议会、总理及内阁的地位。法院同时宣布,执政仅39天的马扎里看守内阁政府从宣布裁决的当天起失去继续存在的法律基础,但看守政府所作出的一切决定仍有法律效力。
最高法院裁决总统令无效,恢复被解散的国民议会和政府,这在巴基斯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最高法院的裁决在巴基斯坦引起各方的不同反应。伊沙克·汗总统的发言人称总统“非常尊重国家的司法机关,尊重最高法院根据宪法程序作出的裁决。”伊沙克·汗总统尽管对最高法院的裁决没有公开反对,但私下里却开始对谢里夫采取报复行动。他命令穆斯林联盟势力最大的旁遮普省和西北边境省省长解散省议会,以削弱谢里夫的权力基础。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4个省中人口最多的省,全国1。2亿人口中半数以上居住在该省,大部分政界和军队将领均来自该省。谢里夫当选总理前一直任该省首席部长。伊沙克·汗的这一举动对谢里夫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谢里夫获悉最高法院的裁决后,立即在内政部长乔杜里·侯赛因的寓所主持召开了紧急内阁会议。接着他又率领亲信数百人去清真寺作祈祷,感谢真主,感谢人民对他的支持,赞扬军方在国家发生政治危矾时保持中立。
最高法院恢复谢里夫总理职务的裁决,使贝·布托陷入窘境。她自己就是被总统罢免总理职务的;但为了尽快上台,却又支持总统罢免谢里夫,结果却遭到了失败。她的这一举措招致了颇多的非议。闻知最高法院的裁决后。贝·布托立即从卡拉奇飞赴首都,要求按原定日期举行大选。
印度、孟加拉国等邻国领导人纷纷对谢里夫复职表示祝贺。西方舆论认为。最高法院的裁决“改变了巴基斯坦残破的司法形象”,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5月27日下午,在巴基斯坦国民议会恢复后的首次会议上,谢里夫以123票赞成,2票弃权,零票反对的结果,赢得了议会的信任。以人民党为主体的人民民主联盟和谢里夫在穆斯林联盟中的反对派恰塔派的议员们抵制了这次会议,没有出席。
贝·布托在这次总统与总理的权力之争中始终站在总统一边,最高法院的裁决对贝·布托的政治声望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过去她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政治家深受选民的拥戴,但如今她的政治前程似乎有些虚无缥缈了。
贝·布托近一年内接连走了好几着错棋。
1992年7月,她曾以42名人民党议员集体辞职相要挟,力图迫使谢里夫政府举行新的选举。后来,她考虑到国民议会共有217名议员,自己的人民党势力还比较弱,目的难以达到,也就悄悄地放弃了集体辞职的打算。
1992年11月底,贝·布托乘火车进行全国范围的旅行,想通过组织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示威向当局施加压力。但在许多地方,参加集会的群众比预料的少得多,她又不得不取消了原来的计划。
这些不成功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贝·布托的威信。
在这次的总统和总理的权力之争中,贝·布托游移不定的立场更招致了很多非议,有人甚至说她采取了机会主义的做法。
1993年1月,伊沙克·汗总统不顾总理谢里夫的反对,任命阿布尔·瓦希德将军接替退休的贝格将军担任掌握军队实权的陆军参谋长。谢里夫对此极为恼火。为了在与总统的权力之争中取得胜利,谢里夫打算修改第八次宪法修正案,剥夺总统任命军方首领及解散议会的权力。为此,谢里夫谋求与贝·布托合作,请贝·布托担任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双方经过一个月的讨价还价,谢里夫答应尽快举行新的大选,贝·布托则允诺在议会支持谢里夫的修宪动议。但当谢里夫与伊沙克·汗的矛盾日趋激化时,贝·布托却始终缄口不言,静观事态的发展,以收渔利为盼。
在伊沙克·汗总统罢免谢里夫总理职务后,贝·布托又很快站到总统一边,与总统就重新选举达成了默契。她这种为了尽快重新掌权,左右逢源的做法,使她的声望大跌。
最高法院做出裁决后,虽然谢里夫恢复了原职,伊沙克·汗总统的地位也没有因法院做出了不利于他的裁决而发生动摇,但巴基斯坦政坛格局已非旧观。最高法院的裁决实际上预示着新一轮权力较量又开始了。
虽然在权力之争的第一个回合中失利,但伊沙克·汗总统仍拥有不可忽视的权力基础。军方虽恪守中立,但不希望总统与总理把局势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陆军参谋长瓦希德将军于5月31日分别会见了总统和总理,希望他们和平相处。
谢里夫复职后,于6月6日召开由他的政治盟友和几位高级部长参加的会议。会上部长们要求弹劾伊沙克·汗总统,因为他违反了宪法。
6月29日,巴基斯坦国民议会通过决议,支持谢里夫总理关于对旁遮普省实行紧急状态的议案,决定由联邦政府直接治理该省。但拥护总统的旁遮普省政府拒不交权,指责国民议会决议违反宪法,剥夺了省的自治权。联邦政府委派的执政官、首席秘书和警察总监均无法到任,造成了该省实际上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这使得中央和地方关系极度紧张。
形势的逆转,给处于窘境中的贝·布托带来了转机。首先,谢里夫重新掌权后,地位仍然空虚,实际上无法有效地行使权力,无法对反对党人民党给予有力反击。其次,谢里夫复职后和伊沙克·汗总统不仅未能化解矛盾,反而争斗更加激化,这也给了人民党东山再起的绝好机会。再次,军队在总统与总理的争斗中采取中立,陆军参谋长瓦希德将军明确表示不希望看到出现动乱局面。这使人民党可以通过和平手段不断向政府施加压力。
7月4日,贝·布托致信谢里夫总理,重申人民党解决当前危机的三点方案:1.成立全国拥戴的国民政府;2.改革选举机制;:3.宣布大选日期。
7月5日,包括人民民主联盟、全国民主联盟和伊斯兰民主阵线三大反对党联盟在内的多党会议向谢里夫政府发出最后通牌,限4天内宣布举行大选,否则反对党将发起旨在倒政府的“长征”行动。
7月11日日,贝·布托宣布将组织数以万计的人民党支持者从各省向首都伊斯兰堡进军,在首都举行示威抗议活动,要求谢里夫辞职,提前举行大选。
身处困境的谢里夫呼吁贝·布托进行谈判,但遭到了贝·布托的拒绝。
以人民党为主的反对党频频向谢里夫政府发起冲击,无异于火上浇油,使总统和总理因权力之争引起的国家政治危机愈演愈烈。紧接着,在全国最大的城市卡拉奇市接连发生暴力事件。政府紧急调动宪兵和保安部队,并出动100多辆卡车、坦克和装甲车在首都街头巡逻,以阻止示威者进入伊斯兰堡。
在国内政局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的时候人们焦灼地再次把目光投问了军队。
在巴基斯斯坦历史上。军队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行军管的时间要比文人当政的时间长得多。自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以来,军人执政达25年之久,军队的立场历来是巴基斯坦政权更迭的重要因素。军队现在虽然还政于民,但关键时刻军方说话还是管用的。
在1993年的这场政治危机中,军方先是持超脱态度,主要是因为内部意见不一致。新任陆军参谋长阿布尔·瓦希德将军倾向于总统。7月2日深夜,他驱车前往总理府,“建议”谢里夫辞去总理职务。但其它一些高级军官大都支持谢里夫政府以及他的温和政策。在总统、总理的长期斗争中,军官们对从政者表示失望,但又厌倦干政。由于反对党威胁要进行全国规模的示威活动,局势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使军队不得不从后台走到前台,开始公开干预僵持不下的政治危机。军方连续几天召开高级将领会议,以统一意见。
7月15日阿布尔·瓦希德将军把贝·布托接到总司令部,要她取消进军首都计划以避免流血冲突。贝·布托则慷慨陈词,提出只要政府答应提前大选就可以停止进军。二人达成了一致意见。
随后,阿布尔·瓦希德将军又劝谢里夫总理同意提前举行大选以打破政治僵局。谢里夫表示,如果总统下台,“我们什么都可以接受”。
球踢到了伊沙克·汗这边。为避兔流血冲突和军队接管,维护巴基斯坦的民主制度,伊沙克·汗总统决定体面退位。
7月17日,总统、总理、陆军参谋长三方举行了两轮会谈。最后,总统、总理都同意辞职,并决定提前举行大选。总统和总理之间历时半年多的权力之争的结果是龙争虎斗,两败俱伤。
7月18日深夜,谢里夫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他说,鉴于政敌的攻击,他不可能再执政了,因而决定辞职,准备接受举行选举的挑战。他指责阴谋破坏经济改革的“一伙上流社会的阴谋家”和反对派威逼他下台。谢里夫声称,他还将继续在各条战线上与政敌“进行一场公开的战争”。
紧接着这个消息的是另一个爆炸性新闻。
7月19日凌晨,伊沙克·汗总统举行简短仪式,宣布解散国民议会和省议会,于10月6日举行国民议会选举,10月9日举行省议会选举。伊沙克·汗还宣布,由世界银行前行长、经济学家莫伊·考莱希在谢里夫政府辞职后出任看守政府总理。伊沙克·汗说:“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并坚信有助于解决政治危机,我决定自愿辞去总统职务。”他辞职后,按照巴基斯坦法律规定,由参议院议长瓦西姆·萨贾德出任代理总统。
伊沙克·汗任命莫伊·考莱希为看守内阁总理使全国大为吃惊,国为他已有许多年不在巴基斯坦政坛活动了。这些年他一直在新加坡做顾问。显然,军方挑选了他是因为他没有政党偏见,各方都能接受他,还因为认为他有能力通过与美国及世界金融组织的关系,挽救巴基斯坦颓败的经济。
莫伊·考莱希总理的看守内阁成立后,主要做了两件大事。
其一,稳定社会,发展经济。
考莱希就任总理后,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惩治腐败、打击犯罪、改革税制等项改革措施,得到了军方、民众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和支持。在经济上,考莱希取消了谢里夫政府实行的几十项反常的发展计划,包括花费大笔宝贵的外汇购进出租车和为富裕的农场主购买拖拉机等物品。他采取降低汇率、增加出口和加收新的农业税和财产税的政策,使巴基斯坦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通货膨胀得到初步的遏制,经济开始恢复发展。在政治上,他与瓦西姆·萨贾德代总统一起,对旧的官僚体制进行了改革。在离职前,他下令对联邦政府进行改革,使之成为一个廉洁、讲效率的政府。他还对毒品走私采取严厉打击的措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
其二,筹备大选。
看守政府成立后,巴基斯坦选举委员会很快就公市了大选候选人名单。共有40多个政党、无党派和少数民族的1400多名候选人竞选国民议会的217个席位;3800多名候选人竞选四个省议会的460个席位。看守政府决定10月6日举行国民议会选举,10月9日举行省议会选举。在此期间,军方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保证大选的公正和合法性,军方成立了监督大选的最高指挥机构——选举监督委员会,并将派出10多万名军人在全国3.4万个投票站监督大选和维护治安。
贝·布托早已在等待着10月的国民议会选举。她紧密地团结了人民党的成员,在党内实行了民主。她满意地宣布人民党是一个正确、团结的由自由选举出的人领导的党派,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大选。
谢里夫在变幻多端的1993年,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地实行大选。在任总理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目睹了自己联盟的分裂和自己威望的降低。在任总理期间,他除了紧紧依靠他的坚定支持者外,别的再也不能做得更多的。为了有利于穆斯林联盟,他放弃了1990年大选中使自己获得胜利的同盟——伊斯兰民主联盟。为了与贝·布托对抗,谢里夫认为,即使失败了,他也要创造一个不仅仅为自己,更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坚实的政治基础,主要是把政治从官僚主义的旧有的殖民地时期的思想中解脱出来。国民议会和省级议会突如其来的选举打乱了谢里夫的计划。谢里夫一直致力于创造一个两党制的政治体制。在这个政治体制中,贝·布托的人民党即使获胜组阁,谢里夫的穆斯林联盟也会是反对党中最大的一支。
贝·布托和谢里夫在大选中各树一帜,争拉选票。他们之间的竞争不仅反映在政策上,而且还表现在个人性格、政治忠诚与地区联系方面的较量。
贝·布托提出的竞选纲领强调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政治上民主化。在信仰上继续尊奉伊斯兰教。她还许诺要在卡拉奇建地铁,在几十座城镇建医院,在拉合尔和伊斯兰堡之间通高速列车并建立一大批发电厂。
谢里夫在竞选纲领中许诺在政治上建立真正民主,消灭家族对权力的垄断,将伊斯兰的价值观体现在国家生活中。声称继续推行他的“黄色出租车”计划,与此配套的还有“黄色拖拉矾、黄色摩托车、黄色住房”计划,以此来争取更多的选票。‘
在竞选活动中,人民党和穆斯林联盟双方都强调推行私有化,解决就业问题,发展工业和农业,在本世纪末把巴基斯坦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强大的国家。两党都把保持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石。
在这次大选中,选民总人数为5229万,全国设3.4万多个投票站和116万多个投票箱。为保证投票工作顺利进行,军队的15万名官兵在各投票站监督和维持秩序。各选区都有高级军官坐镇,在75个“敏感地区”的选区,军队日夜巡逻站岗。在占全国人口60%的旁遮普省,军队投入了10.5万人的兵力。
1993年大选有两个特点:一是中央和各省的看守政府成员不参加选举,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二是陆军参谋长没有要求三军情报局预测选举结果,军队给人的印象是中立的。
虽然有40多个党派、无党派和少数民族的1400多名候选人竞选国民议会的217个席位,3800多名候选人竞选4个省议会的460个席位。但真正的争夺是在人民党和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之间进行的。
10月6日,在巴基斯坦举行的国民议会选举中,贝·布托领导的人民党赢得总数207个一般席位中的86席,成为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它的劲敌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获72席。选举结果揭晓后贝·布托说:“我们自然感到有点意外,因为我们原来预计两党得票的差距要大得多。”
四个伊斯兰党派和别的宗教派别在选举中大败,在国民议会选举中甚至比少数民族还少了9个席位。地区性党派,如西北边境省的阿瓦米民族党(ANP)、信德省的联邦党、俾路支省的各党派,在国民议会选举中也遭到了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