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盛世中华 作者:汉风雄烈(起点vip2012-06-11完结) >

第56章

盛世中华 作者:汉风雄烈(起点vip2012-06-11完结)-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她二十五岁的‘高龄’才结婚也是让旁人纷纷掉落眼球………

    这样的一个女子,梁纲心底下也不能不说一声佩服。而更为重要的是,相比起满口‘之乎者也’的八股文人,精通天文历法和地理、数学等知识,且又接触过西洋数学的王贞仪,在梁纲眼中才是真正的人才。

    虽然在眼下的这个时代中,她的所作所为,都是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那么的不可思议!甚至是离经叛道。

    兼资文武,六艺旁通,且博而能精,被钱大昕誉为‘班昭以后,一人而已’的王贞仪死的时候还不满三十岁,夫家家境的贫困是她早早去世的一大因由。

    所以梁纲才要陈广亮下东南之时特意走一趟宣城,找到那詹家……因为算一算今年应该就是王贞仪嫁给那个詹枚的年份。

    别的什么先都不求,只希望朋友的这位偶像别再年纪轻轻的过早离世,另外还有就是要多多的交出一些弟子来。

    人才教育出的学生不一定全都是人才,但总比蠢材教育出的学生来得强不是?

    虽然还不知道自己的‘宏伟大愿’到底能不能实现,可梁纲已经在为自己的愿望的实现而努力。这救王贞仪也能算做是其中之一。

    在梁纲未来的设想中,大炮是他手下军队必不可少的装备。虽然对‘炮’了解不多,可弹道学什么的一些名词,梁纲还是听说过的,这些玩意一听就知道与数学有关。

    王贞仪就是他已知道的数学大家,那干嘛不施以援手,结以恩义?或许等自己有了一亩三分地之后,直接就可以把她那一家接到自己的地盘来,让她给自己的炮兵做研究。另外,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哦,这就是单筒望远镜了……”梁纲手拿起一根来,扣在眼上向外望了望。

    望远镜他不陌生,但是这单筒的铜质望远镜他却还是第一次见到实物,之前都是网上或是书本、影视上。虽然在效果上比起后世民用的高倍望远镜都差了很多,但是它依旧极有用处。

    山野之中,有了这个在手,再与清军对仗的时候,可就轻松多了。

    “嗤……”将镜片两边的铜帽盖上,一尺来长的单筒望远镜微微用力一合就缩在了一起。很好,很方便!

    陈广亮此次一共买来了十个,花了他整整三百两银子。这玩意要三十两银子一个,他显然是被人坑了,但梁纲并没去计较这一点,相比较金钱,他更看中实物。

    十个单筒望远镜之外,陈广亮还从濠镜买来了五支燧发枪,外加配送的一百五十发纸弹。为这个,他又花了二百两银子。

    购买燧发枪,这本是梁纲交给他的一项极重要的任务,重视程度要远超过望远镜。为的就是能够拿来当做样品,好让他在山里进行仿制。但却是万没想到,本来极重要的一项现在已经变得可有可无了,因为从刘家缴获来的那几支燧发枪,已经足以当样品来用了。

    山里面的‘山寨版’现在都已经是在进行中了。梁纲特意委托西天大乘教从山外面弄来了三个铁匠以及在湖广兵仗局世代做工的一对工匠父子,他们五人连同山里本就有的两户铁匠,七个人就成了梁纲部‘火器化’的先驱者、领头兵。

    不过……多了总比少了强,至少拿它现在就可以用来训练火枪兵。

    五个佛山挖来的工匠就更是不用多说了,梁纲会亲自领着西天大乘教的人把他们带进山的。

    又是五个,这么一来火器组的成员又将是扩大了!

第一卷 短毛反贼 一百二十二章 全方位的落后

    遇连生,后院。

    深夜中,一盏油灯点亮在床头,梁纲和衣卧在床上,对着油灯的蛋黄色的光亮一字一句的仔细的嚼读着手中的小本。

    这是陈广亮交给他的一本资料,上面记载着有大量的按照他事先要求吩咐探索到的葡军见闻和炮位图解,全部都是有关于大炮和火药上的事宜,为此陈广亮可是花费上了一大笔银子。

    “颗粒化?”三个字不住的在梁纲的脑海中翻腾,后世时他倒也听说过这个词,说是颗粒化后的火药比黑火药威力大,可这跟粉末状的火药比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加大威力呢?难道是因为烧得更快?黏在了一起,面积减少了……

    摇头搞不懂,化学方面梁纲完全是七窍通了六窍,剩下一窍不通。“不过这不易受潮上倒是一大好处。”从记载上来看,葡军的火药比起清军的火药来,在效用保持上明显好上许多。广东清军的火药时间一长威力就全都大减,不论是水师还是陆军,都是如此。而葡军的却几乎没有这种情况发生。

    “提纯、粉碎、拌和、压制、烘干……”看着小本梁纲不由得摇了摇头,单看看人家这工艺程度,再看看清军的制作程序,明显就强出不止一筹。记得自己开始时从襄阳协里淘来的火药中,碳、硝、硫磺等物的粒子粗糙不堪,还大小不一,点燃之后往往不能充分燃烧,残渣甚多。如此影响火药的威力不说,而且还会产生浓烈的黑烟。而等到梁纲自己着手**的时候,因为把关严格,所以火药虽然还是粉末状的,可威力却提高了不少,硝烟更是转变成了青白色。

    “颗粒化就颗粒化了,麻烦算什么,只要有好处就行!”梁纲没有一点的犹豫,立刻决定采纳这个火药‘颗粒化’。“但是这炮用发射火药……”

    一个接着一个的‘?’又在他脑门升起,火药就火药了,怎么还分枪用发射火药和炮用发射火药?有什么不同吗?

    想的挠破头梁纲还是一点都搞不明白,为什么那炮用的发射火药的‘硝’含量就要比枪用发射火药的‘硝’含量多上那么一点,而碳和硫磺的比重就要下降一点……

    而火药方面的除外,更多的还是在大炮方面上,从大炮质料、炮膛光洁度、炮身引门到瞄准装置、炮架和炮弹,小本上记载的东西几乎笼盖了火炮的所有方方面面,不出意外的清军是完完全全的落后。

    大炮质料:葡军铸炮的用铁都是上好的铸铁含碳低,或直接就是青铜、黄铜,而清军大炮所用全是生铁,铸成多是蜂窝涩体。

    炮膛光洁度:清军大炮由于铁质差,加上铸法有问题(泥模),气孔多、易炸裂,再加上工匠偷工减料、官员中饱私囊,使得质量极差,铸成之后炮膛也不能光滑顺溜,且内部难于铲磨,往往是腹中生锈,炮膛凸凹不平。而葡军的火炮就完全是另一副模样,虽然还没有开始采用整体铸炮法(即先铸成圆形金属件,然后用镗床镗成炮管,既省工时,又能保证炮膛的光滑圆匀),但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精密且规格化,步步措施之下炮膛内绝不会出现蜂窝状。

    大炮引门:葡军的大炮引门皆在膛底,大小适度,而清军大炮的引门有的偏前,有的口大。引门偏前会致使大炮开炮时后坐力增大,或者连架跳起,或者偏左偏右,不能中的。引门口大则造成火药燃料气体外泄,影响炮弹射程。

    瞄准装置:葡军的大炮不仅装有瞄准星斗,还配有炮规(象限仪、量天尺)。而清军大炮则只有星斗而少炮规。

    炮架:17~18世纪,欧洲各国普遍使用金属炮架。甚为坚固,能保证火炮上下左右灵活转动。而清军大炮的炮架则是笨滞艰涩,旋转不能如意,且系寻常杂木,木性松脆,一经炮发震动,榫缝开裂,既难取准,又不能再行施放。

    另有一项,就是炮耳的位置。清军大炮全是继承明代衣钵,一百多年毫无前进不说,还倒退了很多,这炮耳位置全都是依红衣大炮为例,布置在炮身的中间,炮车一经发炮常常颠簸不已,因自身重心不稳,而被后坐力震得翻倒个个的事情时常发生。

    而葡军的火炮,因为欧洲近代科学的发展,如欧洲所有的军队一样,在重心方面把握的十分到位,炮耳前移,炮架的改进,完全杜绝了一炮击出炮车翻倒的事情。而且葡军每一门大炮都配有一辆弹药车跟随,以供补给作用。这大炮炮架与弹药车前后还可以相连,连在一块之后那就是一辆简单的四轮车,几匹马一拉转移移动十分方便快捷。

    炮弹:葡军所用的炮弹是光洁圆滑。清军的炮弹则是内有孔眼,外有缝线,弹体既不圆滑,弹径又偏小,使得药力很容易旁泄。且炮弹与炮腹相碰,涩而不滑,大大的影响了射程和命中精度。

    ………没得比,完全是没得比。这还只是眼下这个时节,要是时间再往后推迟个四五十年,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欧洲军队的军器制作无疑会更加的完善,而清军与之之间的差距也会无可争议的更加的拉大。

    那还怎么打?双方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梁纲还记得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东南几战清军一共战死了一名总督,两名提督,以及七个总兵,真是想想就让人唏嘘啊!

    加农炮、榴弹炮、臼炮……

    火炮装药的重量为炮弹重量的1╱3,火炮的重量为炮弹重量的150倍或接近150倍,火炮的长度则为口径的16——18倍……

    球型实心弹,分普通熟铁弹和灼热的实心弹两种;霰弹,包括链式霰掸、葡萄弹和普通霰弹;开花弹,包括分内装黑火药的开花弹,装有定时引线的榴霰弹和内装纵火药剂的燃烧弹……

    “不冤啊,搞到这些东西别说是花了七百多两银子,就算是后面再添上一个零,也是值得的啊!”梁纲收起了小本,两眼直愣愣的望着房顶。深夜里都不知道是到了几点了,可他却连一点的睡意都没,这心里不好受啊……

第一卷 短毛反贼 一百二十三章 铸炮

    “咚咚咚……”几声炮响后,回音悠荡逝远,白茫茫一片的山谷中转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快,快点,给我量准了,量准了。”梁纲在大声的吆喝着。天寒地冻的,虽然已经入冬很久,可此时的他依旧是满头的大汗,上身的袄甲也完全敞开了怀。在他旁边的陈虎、张世龙等人也全都一个样子,呼呼的山野寒风猛烈地吹刮着,却只能让他们更觉痛快。

    “是”,姬延良大声的应下,然后就冲着自己手下的队员吼叫道:“快点上去,量仔细点……”

    看着好似撒缰的野驴一般冲出去的测量队,柳严辰微不可查的叹了口气,一丝黯然在他的心底升起。但接着他又是满脸带笑的向梁纲言道:“大当家的,咱这炮打的绝对比朝廷的远,这才是六百斤的小炮,打的差不多就有二里地远,都能赶得上朝廷五六千斤的重炮了……”

    柳严辰者,为西天大乘教就近绑上山的匠师,之前与王栋、王来元父子一样都是在湖广兵仗局做工,是祖传了好几辈手艺的铸炮师傅。

    梁纲对柳严辰一直很尊敬,毕竟他是山上唯一懂得铸炮的人,虽然在现在的情况下,梁纲是不可能大规模铸造大炮的,甚至连小规模的铸炮都不行,但是这项技术还是要发展的。

    不铸和不会铸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而同时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柳严辰心里真正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外人不知,可在表面上他对梁纲却是绝对绝的服从。

    唉,家人妻儿五口人都在山上,头上高高悬着一把铡刀,对于这握着刀把的人,柳严辰又怎么敢有半点的得罪?

    6000斤以下炮位的最大射程为300来丈,6000斤以上重炮的有效射程为500丈左右,清军重型火炮的有效射程也就是两三里地,所以现下这门小炮,在中国而言绝对是一顶一的好炮!

    (因材料、铸造法等方面的原因,清朝自制造出的火炮炮壁厚而炮膛小,常常上万斤吨位重的大炮只能发射十几二十斤重量的炮弹,比例远逊于欧洲的150:1(非包括臼炮,且铜炮的比例会更大)。所以已别看是几千斤上万斤的超重重量,真正威力反倒是不如欧洲几百斤重的行军炮,无论是在射程上还是在威力上。)

    旁边的陈虎、张世龙等人不懂这里面的道道,但听到柳严辰的话也是高兴非常,好歹他们还是听得懂的,大炮不就是打得越远越好么。

    梁纲也满意的点了点头,这门炮能造成眼下的这个水平,已经是很难能可贵了。毕竟这还是柳严辰在山上造出的第一门炮,是他看着陈广亮的那个小本本一人摸索铸造出的第一门炮。

    想必在日后,熟练了,有经验了,柳严辰还可以造出更好的火炮来。或是把铸炮用的铸铁换成青铜、黄铜,这无疑也会上大炮的性能有上那么一些提高。

    “大当家的,是三百五十丈……”一番测量后,姬延良跑到梁纲跟前汇报到。

    “三百五十丈,也就是超二里了。”这柳严辰估算的可真准,梁纲展颜一笑,扭头望向柳严辰,“打这么远,那有效射程还是多少?”

    三百五十丈算是这门炮的最大射程,那最大射程之下还有一个有效射程不是。相比较最大的射程,这个有效射程在战场上更有用。

    “可及一百五十丈。”柳严辰这些日子来和梁纲的接触,也懂得了他口中的一些名词含义,就比如眼下的这个有效射程。若是换做才上山时,梁纲非待再给他好生解释一番不可。

    “一百五十丈……”梁纲清吁了一口气,才一里地啊,虽然知道这个年代的水平就是这样,可心底里还是不由自主的升起了一股轻视感。

    “今后柳师傅还要多多麻烦,铸炮和研究,咱这山里可就只靠柳师傅一人了……”梁纲一边需着话,一边轻轻地拍打着火炮冰冷的炮身,这冬天冷却的就是快。“这种炮,山里再铸上两门就不再造了,柳师傅抽空要多多研究一下那个臼炮…………”

    这样的小炮性能虽然已经达到了国内的顶尖水准,可自己要在群山峻岭间活动,它还是太重了。毕竟是有六百多斤呢!

    如果能减轻到一二百斤,倒还可以接受,但以现在的条件而言,这明显不可能。所以这种加农炮梁纲就不打算多造了。况且山里面的铁料也不多,除去王氏父子负责的火枪组所需外,拨给火炮组的最多也就是四五千斤,留下一些造点轻便的臼炮不是更好?

    虽然它的射程更短,可口径大不是?威力也大,只要射程能超过五十丈,那就足够了。

    “这个好说,臼炮本身并不复杂,倒是弹药需要更下功夫。”柳严辰拱手道。他就是吃这碗饭的,得到了那个小本本自然是如获珍宝。虽然初上山时内心中一直是胆颤心惊的,可那个小本本上的东西他却是早已经熟记于心。对于那结构简易的臼炮,就是闭上眼他也能造的出来。而且“用大当家提点出的铁模铸造法来造,不需多久,开春之前全可尽数交付……”

    话说的真好听——大当家提点出的铁模铸造法,纯粹是狗屁,事实上梁纲只是在柳严辰制作炮坯泥模的时候多说了那么一句话:为什么不用铸铁做模具?

    后世的金属模具十分普遍,充斥着各行各业。所以可以说明的是,这铸铁什么的也是可以用来做模具的。那为什么还要一直用泥模呢?

    (中国传统的铸炮工艺,从明开始都用泥模,即用水和泥,制成模具,然后范金倾铸,再层层笋合。泥模是必须烘得干透才行的,否则外表虽干,里面湿润,一遇金属熔液,潮气自生,铸成的火炮就有蜂窝,施放时炮筒容易炸裂伤人(清朝时的普遍现象,工匠不用心,官员不操心,最后损害的还是国家利益)

    烘干泥模往往要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