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1.2.3 >

第48章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1.2.3-第48章

小说: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1.2.3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攻占巴士底狱   
  1789年7月14日,后来成为了法国的国庆节。法国是世界上唯一坚持每年国庆都阅兵的国家,当然人家的阅兵不像中国还得练,人家就不用练,平时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我觉得他那不叫阅兵,叫*。我第一次去法国的时候,正好是7月16日到的,阅兵式刚结束两天,坦克都没开走,就在大马路上搁着,市民可以爬上去参观。中国的军事装备跟老百姓的距离是非常远的,保密。你看东南亚国家,包括欧洲,开车路过这种空军基地,飞机一架架在那停着,不怕人破坏,也不保密,卫星一照全能看见,没有什么神秘的,最新式的沃克莱尔主战坦克就在那搁着,大家伙都可以排着队参观。巴士底狱被摧毁后,建了一个广场,相当于我们环岛那么大,上边一个青铜的纪念柱,顶上立着一个金色的自由女神像,举着个火炬,就是为了纪念1789年革命。据说这个巴士底狱的墙基还在,就是那一 
  站地铁的墙。 
  为什么要费半天劲儿攻打巴士底狱呢?因为这里是关押*的监狱,是封建统治的象征。打下来之后发现里边就7个犯人,还都是刑事犯。之后法国就开始了初步改造,就是君主立宪了。君主立宪派又叫斐扬派,因为他们在斐扬俱乐部活动,他们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共和制。君主立宪派的统治,就是斐扬派的统治,他们是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代表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融资产阶级,顾名思义,开银行的。他们开银行,就是往外放债、放高利贷,他这个债主要借给国王。国王欠45亿,不是欠老百姓,所以他们坚决要求保留国王,国王死了跟谁要账去? 
  另外,自由派贵族,比如拉法伊特侯爵被称为两个世界的英雄,帮助美国独立战争,还在法国领导革命,但是,有一点要明白,自由派贵族再怎么自由,他也是贵族,他跟国王最起码还有血浓于水的关系。当时拉法伊特侯爵担任国民自卫军总司令,大金融资本家巴伊担任市长,所以他们建立的统治是主张保留国王的,因此叫君主立宪派。在当时的统治机构,一开始是制宪议会,后来就发展成为立法议会了。 
  第三,大资产阶级统治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大事儿,首先就是八月法令制宪议会宣布废除封建制度,等于对法国进行了初步的改造。但是这个改造很不彻底。 
  第四,制宪议会颁布了著名的《*宣言》。《*宣言》全称就是《*和公民权宣言》。宣言揭示了天赋*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君权神授思想,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宣言》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把启蒙运动的政治主张,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下来,说天赋*,自由平等,这些东西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宣言》彻底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里边就又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说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平等,财产的不平等代替出身的不平等。财产可以通过个人奋斗,而出身你通过奋斗是改变不了的。但是,《*宣言》并不是法律,它只是法律性文件,就一张纸,不是一本书,非常漂亮,蓝底金字,彩色的,上面有两个女孩儿,右边那个一身白衣长翅膀的就是胜利女神,卢浮宫里没脑袋那个。左边那个穿蓝衣服的叫玛丽安娜,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家象征。就其外延意义而言,她还是自由与理性的拟人表现,与代表法兰西民族及其历史、国土与文化的“高卢雄鸡”相对。她属于国妞,就 
  跟国花、国鸟一样。 
  接着,法国召开了立法议会,发表了宪法,就是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这时候,发生了外国的武装干涉,普鲁士和奥地利冒出来了。普鲁士就是后来的德国,奥地利当时也是德意志的一部分,所以它是普奥两国联合起来进行的武装干涉。你说普鲁士和奥地利,平白无故的干吗干涉法国革命?人家革命人家的,碍着你哪根筋疼?原因是他们怕法国革命风潮传染给他们国家。万一我们国家老百姓一看,法国人民多牛,人家都把法国国王推翻了,咱闲着干吗,哥几个上。大家都来做革命的弄潮儿,如果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那麻烦就大了。因此,普奥两国主张由欧洲这些所谓的封建国家联合起来,组成干涉军去干涉法国的革命,法国形势立刻进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原来的法国军队并不是不能打仗,但是这个时候,不想打仗了。我们知道,第二等级,也就是贵族,是拿宝剑为国王服务的。他们不愿意为了维护共和制度,维护宪法而战,所以法国的贵族们在前线倒戈的倒戈,叛变的叛变。有个海军大臣在战争刚一爆发的时候就下令全军休假,仗打起来,人没了,这不是存心瞎搅和嘛。另一个陆军大臣则带着作战计划叛逃了。国王给他的大舅子 —奥地利皇帝写信,鼓励奥地利皇帝大胆向巴黎进军,沿途有我们的人接应。可是前线老打败仗,老这么败下来,法国人民就怒了,自己组成了国民自卫军,义勇军。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加入了义勇军,开到前线去抵抗侵略,保卫祖国,其中来自马赛的义勇军谱写了一首战歌,就是后来著名的《马赛曲》。 
  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推翻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也就是斐扬派的统治被推翻。君主立宪派的统治被推翻之后,在法国就开始了吉伦特派的统治。首先,吉伦特派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大商人、工商人资产阶级的代表。第二,吉伦特派统治时期,国家权力机构在演变,从立法、议会到国民公会。国民公会是由*产生的,一人一票,然后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法国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农民需要的还是土地,法国农民和中国农民一样,看到土地,那个亲切呀。所以自然革命的结果就是分配公有土地。这就是法国历史上乃至欧洲历史上著名的“瓦尔密大捷”,由迪穆里埃和克勒曼率领,主要由*裤汉组成的法国志愿军在凡尔登附近的瓦尔密,第一次击败了普鲁士军队。“瓦尔密大捷”打退了外国干涉军,扭转了法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从此法军开始全线反攻。   
  绅士也疯狂   
  跟着感觉打 
  那个时候欧洲人的战争被称为绅士们的战争,那个仗在我们今天看来觉得很好玩,因为那个时候的士兵们所使用的步枪是滑膛枪,枪膛里边没有膛线,所以弹丸飞出去就跟着感觉走了,风一刮就偏了,不像今天枪膛里有膛线,子弹是旋转出去的。所以你看,今天如果你的身体被子弹命中,打成贯通伤,也就是把你打穿了的话,这个子弹肯定进口是个小眼儿,出口是个大洞。那会儿枪没有子弹,是打弹丸,杀伤力也没那么大。操作方法是把那将近一人高的枪斜过来,然后从身上的火药囊里掏出火药往里倒,再把弹丸填进去,拿通条垛瓷实了才能开枪。最熟练的射手,一分钟发射两到三发,还没弓箭快呢,那枪也没有准星儿,滑膛枪一枪出去,跟着感觉走,准头也不行。所以双方开枪的时候就让士兵排列成整齐的方阵,以营或者连为单位,大的能上团方阵,指挥官走到最前边,戴着高高的羽毛帽子。 
  那时候没有手机,为了让士兵能看见他,跟着团长走,所以要戴着这种帽子,举着军刀,戴着白手套。后边是旗手和鼓手,旗手高举着旗帜,鼓手敲着鼓,一二一、一二一,大家一块儿走,走个百十来米就把队伍拉整齐,看看齐不齐,不齐不行,走半天就停,一个方阵一个方阵地蠕动。进入双方的火枪射程之内的时候,双方士兵面对面站着开始射击,谁也不隐蔽,也没必要隐蔽,你放心,一般情况下打不着你,基本就练胆儿。 
  一般来讲,18世纪的战争很绅士,开枪之前双方还互相谦让,这边说:“嘿,英国的绅士们,你们先开枪吧。”英国人那边回答:“哦,法国的绅士们,你们先开枪吧,咱约好一块儿打。”为什么要一个连或者一个营为单位,排着方阵开枪?就是保证命中率。因为这个枪要单打,命中率太差了,10米都打不着人,几乎面对面它都打不着你,所以只能是大家一块儿,一百多枪开过去了,对方死仨人,命中率太低了。 
  双方接近的时候一般是先开炮,不要害怕,那炮更没个准儿,因为那会儿大炮没有反后坐装置,一打出去那炮就没影了。你方阵要一乱了,这仗就打输了,因为个人之力根本没法跟人家集体较量的。 
  中国拍的很多历史剧反映战争场面都太搞笑了,都不懂古代战争怎么打,它得是一个阵一个阵地打,哪能像咱们拍的,那不叫打仗,那叫打架。一帮人弄一块儿,你抱着我,我抵着你,谁都分不清谁了。那儿击鼓前进,鸣金收兵,都打一块儿了,你鸣金怎么收兵啊,你一收把敌人都收进来了。古代打仗强调阵,强调集体,不是说个人。   
  都来抱不平   
  普奥联军跟法国打仗,因为法国人不想打仗,基本上普奥联军一开炮,法军的方阵就散了。所以普奥联军对法军极其轻视,你们这帮家伙强调自由,军队能强调自由吗?自由就是无组织,无纪律。你们这帮家伙就是一帮乌合之众,没有战斗力。这次瓦尔密大捷还是这样,双方列阵了,然后普奥联军开炮,普奥联军一开炮,他想当然地认为法军就溃散了,于是普奥联军乐呵呵地开始冲锋。冲锋的时候,军官的战刀也没拔出鞘来,士兵的枪也没装弹,反正就上去站着就完了,鼓手也不敲了,大家爱怎么走怎么走,稀稀拉拉,三三两两,跟*似的。冲到法军的阵前,等进入步枪射程之内的时候,普奥联军惊讶地发现,这次法国人没有跑,法国人看到普奥联军之后,把自己帽子摘下来,帽子上绘着三色国徽,扔向天空:自由万岁,法兰西万岁。然后射击,就这么长时间,扔个帽子,接着戴上,再射击,联军装个子弹都来不及,一下被打死了80多个,伤了300多人,15万普奥联军就溃散了,这就叫瓦尔密大捷。15万人的“大捷”,怎么也得歼灭个十万八万的,歼灭了八十几个敌人,受伤三百多,这就大捷了?欧洲的战争特别好玩,跟咱们中国不一样,中国古代打仗一定要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欧洲战争不以这个为目的,他以攻城略地,勒索赎金为目的。今天你稀里哗啦把他打跑了,明天他把队伍整理齐又来找你了。 
  瓦尔密大捷之后,外国干涉军撤走了。干涉军一撤走,对法国最主要的威胁就消除了。于是法国的国民公会开始进行审判,审判之后处死了国王路易十六,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这个断头台是路易十六本人设计的,他觉得刽子手拿斧子劈人有两点不好:一是慢,二是累。拿斧子砍人绝对是高技术活,国王要是处死个人,尤其是那种国王很不忍处死的老臣,对他最大的恩典就是给找一个老刽子手,活干得漂亮,少受罪,往那一趴,一斧子下去,没感觉疼呢,脑袋就掉了。如果要是说国王特恨你,就找一个刚入行的刽子手,17岁,一斧子剁腿上,又一斧子剁肩膀上,对不起,又剁错了。路易十六觉得这太不人道了,所以他发明了一个断头台,躺在床上,脖子那儿放一甲板,上面一龙门吊,吊一个大铡刀,米宽,一松绳下来,据说在秒钟之内就把人的脑袋切下来了,没有任何痛苦。你想啊,几十公斤重的大刀一切你脑袋,就是切不着,砸也砸下来了,所以这一下刽子手就解脱了,然后路易十六上去试了试,真挺快的。 
  国王一被杀,这娄子惹大了,你们法国胆敢弑君。于是英国、西班牙、俄国、奥地利就找了个理由,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来打抱不平。 
  英国借口法国处死国王,你们弑君真是胆大包天啊。可是英国人不觉得他们一百多年前就处死过国王,还是拿斧子砍的,比法国还狠。英国自己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法国搞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但不支持,相反还遏制,明显能看出来资本主义制度的排他性。我发展起来了,就不想让你也发展起来。于是,英国和法国就开战了,很多国家都来了,像西班牙、奥地利、普鲁士,都参加到了反法同盟当中。反法同盟的形成对法国构成了致命的威胁,与此同时,法国王党也跟着起哄,开始*。你把我们国王杀了,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国家一乱,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最严重的就是物价飞涨。 
  物价出现问题,国家就出了大问题了。所谓皇上不差饥饿兵,你要想让老百姓跟着你去打仗,得先让他填饱肚子,他吃都吃不饱,跟你练什么?但是吉伦特派最反对限制物价,因为他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涨价对他们来说好的不能再好了,他不会去限制物价,可是共和国的人民都生活在饥饿中,生命都不能保证,共和国显然是虚无缥缈的,这种情况下,巴黎人民举行了第三次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建立了雅各宾派的统治。   
  暴力是王道   
  巴黎人民就喜欢起义,只要一不满意就起义,把革命一次次推向高潮。因为巴黎老起义,咱们中国人,尤其官方的这帮人,到法国访问,最爱跟人套交情的话就是我知道巴黎人民是富有革命传统的人民,其实人家巴黎人最忌讳说这个,觉得我们当年不成熟,我们当年不懂事的时候干这事儿,我们都忘了,你中国老记着这些干吗呀。 
  吉伦特派被推翻后,雅各宾派上台。雅各宾派代表的是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上台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革命政权。第一个措施就是给农民分地,农民一看好啊,举双手支持。当初吉伦特派也分地,但是分的是农村的公有土地,雅各宾派就是把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分配给农民,当然它这个分配是赎买,不是白给。而雅各宾派呢,它这个分地,就是要求农民赎买,政府提供贷款,赎买土地,这样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第二个措施就是限价法令,限制物价。吉伦特派就是因为反对限价被搞掉的,所以雅各宾派同意限制物价。第三个措施就是惩治嫌疑犯。第四个就是发布总动员令,号召法国人民参军,保卫祖国。征召了42万军队,打退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其实这些措施应该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如果在和平时期采用,那可能就会出事儿,但是雅各宾派的领导人,像罗伯斯庇尔这些人,他就迷恋暴力,觉得这种东西管理国家是最有效的。罗伯斯庇尔是律师出身,据说他参加三级会议的旅费都是借的,这种人对社会往往危害最大,因为他怀才不遇。你看小偷他偷公园护栏,弄个井盖,这个对社会也有危害,但是不至于那么大,因为他干不出大事儿来,他绝对会想不到,有一天我不偷了,我去推翻政府,他绝对没有这念头。 
  罗伯斯庇尔可不一样,这种人最可怕,还有希特勒,是中小知识分子、中产阶级出身,真正穷光蛋也不可能,没有一个是说我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学本科以上,出身比较富有的阶层,然后搞*、杀人,绝对不可能。我见惯了钱就不拿钱当钱,为什么贪官基本都是穷人出身?好不容易有今天,现在不捞啥时候捞?罗伯斯庇尔就认为,暴力打天下,暴力治国,他认为这招最管用。 
  你看这四条措施里要数限制物价是在平时最不能用的了。这个措施好不好,是不是推动社会的进步,主要是要看它是不是推动了生产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