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清宫悬案 >

第19章

清宫悬案-第19章

小说: 清宫悬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布木布泰知书通史的长处被皇太极看中,她竟成为皇太极治国行政的宫中辅佐之臣;而布木布泰长期跟在皇太极身边见习,也迅速地成长成熟,政治素质迅速提高,智慧才干不断增长,为她在后来漫长岁月中多次稳定朝政、稳定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通历代宫闱史的布木布泰很明白,一个宫妃要想固宠,只靠美丽和才气是不够的,母以子贵是千古至理。所以自十六岁能够生育开始,她就不断地为皇太极怀孕、生养,从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到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四年中她生了三胎,如果中间还有流产,她的生育密度还要高。她这么不管不顾地生孩子,为的什么?只为了得一个儿子!因为她那存活下来的三胎都是公主。如果不是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发生的那件大事,她还会这么不惜一切地生下去。 
  天聪八年,皇太极终于灭掉了他的老对头——元朝的直系后裔察哈尔蒙古林丹汗,除去了他进军中原、完成大业的最大后患,大金举国欢腾,皇太极的后妃们也一样兴高采烈。但是这一胜利却给她们,尤其是给布木布泰带来了未曾预料到的烦恼。 
  林丹汗兵败远蹿,病死在青海大草滩,他的部下和后宫福晋们,纷纷投奔大金国,于是,皇太极的后宫在天聪八九年间,一下子增加了三位尊贵、美丽、富有的大福晋。她们是:察哈尔林丹汗窦土门福晋巴特玛·、林丹汗多罗大福晋囊囊太后娜木钟和估计也是来自林丹汗后宫的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 
  本来,布木布泰一直保持着仅次于皇后哲哲的西宫妃的地位,就连她多次生育未能得子也没有影响皇太极对她的宠信。这三位来自林丹汗后宫的女人,进得宫来不由分说,就把她挤到了五大福晋的末位。最使布木布泰伤心的是,她的亲姐姐海兰珠竟夺去了丈夫的所有的爱。 
  自从海兰珠进宫,皇太极就变得儿女情长了,一颗心全放在了她的身上。朝夕作伴,形影不离,所谓三千宠爱一身专。如果哲哲不是早年嫁过来的、正位二十年的嫡福晋;如果哲哲不是海兰珠的亲姑妈,那么,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建大清称皇帝的时候,清宁宫中宫皇后的地位一定会属于海兰珠。 
  就是作为东宫宸妃,海兰珠的地位也已不啻于皇后了。 
  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七月,宸妃海兰珠为皇太极生下了皇八子,皇太极非常高兴,爱屋及乌,立刻为这个孩子的出生特地发布了立国以来的第一个大赦令,并指定初生的婴儿为皇位继承人。一时间,举国欢庆,连蒙古、朝鲜等友邦属国都不远千里赶来祝贺,为新生的皇太子贡献大量礼品。 
  皇后哲哲和另外的三大福晋只能强颜欢笑,把苦涩偷偷咽下去,谁让她们生不出儿子来呢?不过,布木布泰并不甘心,她还是积极地从姐姐专宠的缝隙中争取到了机会,在皇太子出生前的两三个月,她又怀孕了。   
  太后下嫁 幼主韬晦(2)   
  是天不如人愿呢,还是天如人愿?是天命,是自然因素呢,还是有什么阴谋诡计?总而言之,那举国瞩目的高贵的小生命十分脆弱,只在这个世界停留了六个多月,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二十八日,小小的皇太子夭折了。 
  海兰珠伤心欲绝,日夜痛哭;皇太极也为爱子之死、爱妃之痛而落泪。海兰珠受此重大打击,精神和心理再也难以振作,无论皇太极怎样设法安慰、求医求药,都不能治疗她的心病,她终于缠绵病榻,三年后的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去世了,时年三十二岁。宸妃之死,又给皇太极以重大打击,他痛哭号啕,数次昏迷,不饮不食达六日之久,朝夕哀恸也伤害了他的身体。在宸妃去世的两年以后的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五十二岁正在壮年的皇太极也驾崩了。这是后话。 
  时间就赶得那么巧,就在皇太子去世的第三天,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三十日戌时,布木布泰生下了皇九子福临! 
  布木布泰怎样地感谢命运、感谢神灵啊!她终于在最需要的时候生下了她最需要的儿子!但是她只能把狂喜压在心底,因为西次永福宫侧对面的东关睢宫里,姐姐海兰珠的凄切哭声还没有停止;皇太极还在那里满怀悲哀地抚慰失去儿子的爱妃。 
  现在来看看前面引的那段本纪。 
  布木布泰是不是真的做过神人送子的梦,那只有她自己知道。但她一定会把这个哪怕是编造的梦告诉皇太极。不过进言的时间决不是本纪记载的福临诞生前夕。 
  因为这个前夕,当是崇德三年正月二十九日,正当皇太子去世的次日,关睢宫乃至整个后宫都还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宸妃被失子之痛击垮了,处在昏迷中;皇太极强忍焦虑伤感,寸步不离地陪伴在旁。聪明如布木布泰,是绝不会在这个时候去向皇太极说梦讲神话的,而皇太极此时也不可能有“喜甚”的心情。 
  布木布泰进言的时间也不会在皇太子活着的时候,因为那样会暴露她为儿子夺嫡的野心。 
  只有在福临出生相当长的时日后,在皇太极因皇太子夭折的伤痛基本平复之后,布木布泰才会选择适当的机会,很自然地把她产前的梦兆说给皇太极听。御用文人们为了证实福临的天子命,便在时间上做了一番手脚。 
  神人授子,并称之为“统一天下之主”的梦兆,无疑是布木布泰的点睛之笔,她早就开始画龙的行动了。 
  自从庄妃怀孕以后,就特别喜欢穿绣金龙金凤的红缎长袍,每行走间,长长的袍裾、宽宽的下摆波动不止,很有红光绕身、金龙盘旋的视觉形象。 
  蒙医、藏医以及民间草药,都有在短时期内控制产期的办法。福临出生的时间那么恰到好处,好像太子到阴间打了个转又回来似的;至少也会令迷信的人们觉得,上天送来福临意在换走太子。福临于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填补太子空缺的皇子。 
  布木布泰临产之日,西永福宫中红灯、红烛、红被、红褥、红门帘、红窗帘,一派大红,那还不“红光烛宫中”?从喇嘛手中得到西藏和印度的奇香,对蒙古王爷的女儿布木布泰而言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所以“香气经日不散”也就可想而知了。 
  聪颖的布木布泰为了儿子能够继承皇位,真可以说是处心积虑、筹划周详了。 
  当她画龙而最后点睛的时候,后果却并不理想。 
  皇太极和所有爱听吹捧、爱听颂歌的统治者一样,对神人送子的梦兆当然很高兴。神仙肯给他送儿子,他自然也就等同于神仙,他自然也就是天命所归了,所以回答了“奇祥也,生子必建大业”的话。但说归说,做归做,直到他去世,也没有再立太子,更没有立福临做皇位继承人的意思。也许他还在盼望宸妃再为他生一个儿子,也许他没料到自己会突然死亡。 
  那么,布木布泰的苦心和所有努力,就白费了? 
  不。花多少心血就是多少报酬,有几分努力就有几分收获。 
  皇太极猝死,皇位骤空,八旗中两股最强大的势力——两黄旗与两白旗各自推出他们认定的继承人:皇长子豪格和皇弟多尔衮。两派势均力敌,谁也压不倒谁,却都剑拔弩张,不惜以武力相拼。千钧一发之际,布木布泰奉同哲哲,以国母皇妃之尊,以两黄旗主母的身份,坚决介入争端,软化了双方的立场,以幼主登基、叔王摄政的折中方案,避免了流血冲突,也就是避免了满洲八旗的分裂和大清国的内战。 
  在选择幼主的时候,布木布泰的所有辛苦都得到了报偿:她千方百计维持住的大福晋尊贵地位,使福临子以母贵,在继位序列中排在庶出的皇长子豪格之前;她不惜一切地多生早生,使福临比另一个大福晋之子博穆博果尔年长三岁,自然幼不敌长;她多年努力获得其信赖和依靠的皇后姑妈哲哲,更为福临投了至关重要的一票;她精心设计的福临出生前后那些红光、香雾、金龙等等吉兆和神人授子的梦境,此刻都成了非福临不可的天命象征。五岁的福临,理所当然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沈阳清宫大政殿举行即位大典。这一天,福临表现不俗,留下了不少轶事传闻。 
  小福临就要离永福宫往大政殿去了,已是秋凉,门外风大,宫婢跪进貂裘披风。小皇帝看了一眼,就推开了,说:“这披风里子不是明黄的,朕岂能着它?”这奶声奶气的斥责,令宫婢惶恐,赶紧将这领红缎里子披风换过。目送儿子出宫的布木布泰看着那小小的背影,不觉涌出了欣慰的热泪。   
  太后下嫁 幼主韬晦(3)   
  出了凤凰楼,高大华丽的御辇在阶下候着。福临的乳母李嬷嬷习惯地抱起小福临,就要一同上辇入座。福临却一本正经地对她说:“这不是你能坐的。”李嬷嬷先是一愣,接着满脸笑容,把福临安置在御辇中,自己在道边跪送。当御辇行行复行行地远去的时候,李嬷嬷的眼睛里也充满了泪水。 
  大政殿内外,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仪仗卤簿、侍卫亲兵、文武百官、王公贵族,多少陌生的面孔都没有使这个五岁的小男孩慌乱失措,反倒是那些熟识的脸叫他心里疑惑起来:父皇在世的时候,每当节庆日家宴的时候,他常常见到这些长辈们。他不由得悄悄问身边的内大臣:“一会儿诸位王伯王叔王兄来朝贺,朕应当答礼呢,还是应当坐受?”内大臣说:“不宜答礼。”后来钟鼓齐鸣,王公百官分班朝贺跪拜,小天子果真一动不动端坐龙椅,安然受拜,俨然一国之主。 
  朝贺中又出了个小插曲:喀尔喀蒙古也派来使者朝拜,随班祝贺,跪拜不到位,起落与众人不齐。小皇帝立刻蹙起小眉头,问:“这是何国人,怎么不会行礼?”侍臣赶忙回答说,因是远方使者,礼节未能娴熟。福临这才展开眉眼,微微点头,表情和悦,表示理解。 
  朝贺完毕,王公大臣们应当恭送皇上退朝出大政殿回宫。小小的福临,竟然起立走到辈分、年龄和爵位都最高的他的大伯父礼亲王代善面前,一再谦让,定要礼亲王先行,才肯升辇回宫。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代善,望着还不及自己腰腿高的满脸真诚的小皇帝,也感动得流下了老泪…… 
  这个福临,真是个十足十足的小人精儿! 
  这些故事可能失实,也可能是御用文人为吹捧皇帝“聪明天纵”而故意夸大和渲染的结果。不过,作者倒相信它有真实的一面。因为小福临的所作所为,带有他的母亲布木布泰的鲜明印记,是布木布泰的影响和调教的结果,真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子。 
  就是普通人家,在生了三个女儿之后得到一个老儿子,也会疼爱得不知怎么才好,何况布木布泰这样的母亲,又何况在这个儿子身上又寄托着那么多希望!福临从小极为娇养,受到母亲的百般爱护,真是顶在头上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与此同时,有这位不同凡响的母亲的言传身教,加上周围特殊环境的潜移默化,小福临一步步被造就得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福临从小聪明过人,天分很高。这与他的父母分属两个民族,并且是各自民族的精英不无关系。宫廷里等级森严,使他早就懂得奴与主、君与臣是怎么回事,也早就有天潢贵族的优越感。母亲更会不停地向他灌输皇家至尊至贵、皇子至尊至贵的信条。所以,从他开始懂得人事起,自尊自大自信就成了他主要的性格特征。 
  历史给予福临的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机遇。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上,多少人费尽心机、耍尽阴谋诡计,不惜背信弃义、骨肉相残,不在乎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不在乎国家存亡、天下大乱,孜孜不倦、梦寐以求而百般得不到手的皇位,五岁的福临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这真是天上掉馅饼!只是,掉到福临手中的这块馅饼,是东北到鄂霍次克海、西北到贝加尔湖、南临万里长城的三百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大清国。他难道不是天字第一号的幸运儿? 
  从此以后,福临就过着和平常孩子完全不同的生活。他的衣食住行都是全国最高规格的,他的仪仗随从都是全国最庞大最气派的,他要接受除了嫡母、生母和庶母之外的所有人的跪拜礼敬,他还要在各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中,代表国家和全体人民直接和天地神灵打交道。他的至高无上、至尊至贵的天子意识就这样逐渐形成,再加上他先天的敏感气质和后天娇惯出来的任性,在他幼小的心里,早早就种下了狂妄和暴戾的种子,给他短短的一生带来许多痛苦和烦恼,终于英年早逝。 
  给予幸运的同时又种下不幸的根苗,这是历史和命运常爱开的玩笑。中国古代的哲人早就看透了它们的狡狯,早就揭示了“福兮祸所伏”的真理,不过,当时人和当事人谁也不肯去想就是了。 
  又一块大馅饼落到了福临手中!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也即大明崇祯十七年春,腐败透顶、风雨飘摇的朱明皇朝,终于被强大的李自成农民军推翻了!大清朝多年来积蓄力量、壮大自己,终于等到了南下中 
  原、争夺天下的时机。摄政王多尔衮倾举国之兵,挥师出征之际,正遇借兵报仇的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接应,于是,多少年来清兵屡攻不下的山海关门终于为八旗军而开。从这里起步,八旗军的铁骑,如狂风暴雨一般席卷了中原大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打垮了号称百万的农民起义军,摧毁了南明弘光政权,统一了整个黄河流域和江南地区,取得了中国战争史上罕有其匹的辉煌战功。 
  为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大清国的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 
  福临兴奋地祭祖祭陵祭告天地,然后起驾南行入关,摄政王率诸王贝勒文武大臣到通州迎驾,簇拥着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进永定门、进正阳门、进大清门,进入了紫禁城皇宫。十月初一日,福临即皇帝位于武英殿,定国号仍为大清,纪元仍为顺治,大封诸王及有功之臣,大赦天下。 
  就这样,福临无须费心筹算策划,无须临阵冲杀,就得到了明朝的江山,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帝国的君主。   
  太后下嫁 幼主韬晦(4)   
  对此,母子俩的感觉是不大一样的。 
  小小的儿子心安理得,因为他觉得这天下就该是他的,他是天子嘛!四月里,是他在沈阳清宫大政殿里命将出征,是他授给摄政王奉命大将军印,是他向多尔衮亲口下谕说:因朕年幼,特令摄政王代统大军,往定中原。摄政王多尔衮的“奉命大将军”,奉的就是他这位大清皇帝的圣命!如果他能亲统八旗大军,一样能得中原、得天下。 
  母亲却心里明亮。当初多尔衮带走了大清国的几乎是全部军事力量南下入关,在短短的时间内摧枯拉朽般击败了各路对手,在北京立住了脚,那时候要想背叛他们母子,自行称帝立国,简直易如反掌。她心里实在为儿子,也为自己捏着把汗。多尔衮竟然主动迎请幼主迁都登基,布木布泰内心对他的感激是不言而喻的。只因为孩子太小,她还不好对小皇帝透彻明言。 
  六七岁就当了这么大国家的皇帝,福临的自尊自贵得到更大的满足。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福临年龄的增长,他的天子的自尊、大清国皇帝的感觉渐渐受到遏制和压抑,孩子那稚嫩的心灵也渐渐蒙上阴影。 
  多尔衮把皇帝的印信取回他的王府贮存使用;多尔衮屡加尊号,由摄政王到叔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