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

第11章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第11章

小说: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胃病虚实】  《内经》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东垣曰: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  
【胃病症治】  《灵枢》曰: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  也。又曰:胃中寒,则手鱼际之络脉多青,胃中热,则手鱼际之络脉多赤。又曰:面热者足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坚者,足阳明症,此为胃脉也。《入门》曰:不思饮食,心腹胀痛,呕哕  心,噫气吞酸,面黄肌瘦,怠惰嗜卧,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等症,皆宜平胃散。《千金》曰:脾胃虚弱,饮食不进,面黄肌瘦,胸膈痞闷,食不消化,或噫气吞酸,以养胃进食汤治之。东垣曰:胃实宜平胃散,胃虚宜异央散,不进饮食宜养胃进食汤。  
【胃绝候】  《内经》曰:胃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脉经》日;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直,不可反复。    胃痈  胃阳遏抑病也。《圣济总录》云:胃  痈,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血肉腐坏,气逆於胃,故胃脉沉细,阳气不得上升,人迎热甚,令人寒热如虐,身皮甲错,或咳嗽,或呕脓血。若脉洪数,脓已成也,急用排脓之剂。脉迟紧,属瘀血也,急当议下,否则毒气内攻,肠胃并腐,其害不小。但此症又不比肺痈之可认,  不呕脓血,末免他误矣,疡家可不知方脉之理乎。据此,则知胃痈之症,端由胃阳之遏。然其所以致遏,实又有因,不但寒也,必其人先有饮食积聚,或好饮醇醪,或喜食煎? A一种热毒之气,累积於中。又或七情之火,郁结日久,复感风寒,使热毒之气,填塞胃  ,胃中清气下陷,故胃脉沉细,惟力风寒所隔,故人迎紧盛也。若有此二脉,非胃痈而何。然症之成也必以渐,而治之之法,亦不可混施,如初起寒热如疟,咳唾脓血(宜射干汤,)後必有风热固结,唇口润动者(宜薏苡仁汤。)有因积热结聚着(宜清胃散、芍药汤。)有胸乳间痛,吐脓血腥臭者(宜牡丹散。)宜各因其症,而以药瘳之也。  
【脉  法】  《内经》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也。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  为痈也。  
【胃痈症治】  《灵枢》曰;中  穴属胃,隐隐痛者,胃  痛也。  《入门》曰:外证寒热如疟,胃浊,肺益失养,故身皮甲错,或咳或呕,或唾脓血,射干汤主之,千金内消散、内消沃雪汤、东垣托里散,皆可服。    胃痛  邪干胃  病也。胃禀冲和之气,多气多血,壮者邪不能干,虚则着而为病,偏寒偏热,水停食积,皆与真气相搏而痛。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勏ВВ幢厣现Я絺J,里急,饮食不下,膈咽不通,名曰食痹,谓食入即痛,吐出乃止也(宜肝气犯胃方。)说以肝木相乘为贼邪,肾寒厥逆为微邪,挟他脏而见症,当与心痛相同。但胃经本病,或满或胀或呕吐吞酸,或不食,或便难,或泻痢,或面浮黄,四肢倦怠。此等本病,必与客邪叁杂而见。说胃病有因外吸凉风,内食冷物,卒然痛者(宜二陈汤加草蔻仁、乾姜、吴萸。)有因寒者(宜草果、厚朴、良姜、菖蒲,)寒且甚者(宜荜澄茄一粒纳去核枣中,水草纸包煨存性,或酒或米汤下,日一枚,七日愈。)有因火者(宜清中。)有因瘀血者(宜桃仁承气汤。)有因气壅者(宜沉香降气汤。)有因酒者(宜乾姜、蔻仁、砂仁。)有因痰者(宜南星安中汤,如甚,加白螺蛳壳? L一钱,)且有痰火者(宜白矾、朱砂,醋糊丸,姜汤下。)有因诸虫者(宜剪红丸。)有因食而按之满痛者(宜大柴胡汤。)有因虚寒者(宜理中汤。)胃痛形症,有可历举如此。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食积痰饮瘀血作胃  痛,二语正是分明,曷言乎尔。如食积痰饮瘀血,皆储於胃中者,故其为病而痛,为胃  痛也。然胃痛必有虚实,总以按之痛止者为虚(宜叁术散,)按之痛反甚者为实(宜栀萸丸,)其大较也。至於痛甚者脉必伏,是又不可不知。其用药之法,凡痛必须温散,切不可补气,以气旺不通,则反甚也,顾安可忽视乎哉。  
【脉  法】  《脉诀》曰:沉弦细动,皆是痛症。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  
【胃痛症治】  丹溪曰:凡心胃痛须分新久,明知身受寒、口吃冷而得者,初得时,即温散,或温利,稍久则郁,郁久则热,热久生火,便不可用温。必以山栀为热药向导。又曰:凡痛,宜分寒、热、虫、血四条,寒温之,热清之,血散之,虫杀之。又曰:心胃痛,须用劫药,痛方止,如仓卒散、愈痛散,皆能治之。又曰:心胃痛,用山栀劫药,又发,前药必不效,加元明粉一钱即止。又曰:心胃痛时,虽数日不吃饭不死,若痛止便吃物,即复发,必三五日服药方可吃。治胃病诸药要品及方三    胃实宜清热散结(大黄  枳实  知母  石膏  淡竹叶  葛根  青黛  大青  甘草  夏活草  神僸  连翘  山查  麦牙  麦门冬  黄连  陈皮  木瓜  竹茹  金石斛  通草  茯苓  芦根)      胃虚宜清热益气(人叁  白术  莲肉  陈皮  扁豆子  茯苓  白芍  木瓜  石膏金石斛  滑石  香茹  厚朴  麦冬  炒泽泻  葛根  兼寒加生姜、砂仁、白蔻仁,兼热加芦根、蔗浆、竹茹、枇杷叶。     平胃散    ”胃实〔  苍术二钱   陈皮一钱四分   厚朴一钱   甘草六分   姜三片   枣二枚     异央散    ”胃虚〔  人叁   茯苓   白? @ 甘草   陈皮   姜   枣     养胃迸食汤    ”不食〔  人叁   茯苓  白术   炙草   苍术   陈皮   厚朴  神僸   麦芽附载仲景分别标本方药    标(葛根  升麻  犀角  石膏  知母  升麻葛根汤  白虎汤)     标之本(调胃承气汤)     本(调胃承气汤)     本之标(人叁白虎汤)     实(能食  大黄  芒硝  巴霜  轻粉)     虚(不能食  白术  苍术  生姜  乾姜  神僸  麦芽  草蔻仁  大枣  甘草)     烦(阳,栀子;阴,香豉。阳,肉桂、附子;阴,吴萸、乌头)    不得眠(烦,山栀、知母;躁,枣仁)    食制则吐谓之呕(生姜木通汤)    食入则吐谓暴吐(生姜葳蕤汤)    食已则吐谓呕吐(橘红半夏汤)    食久则吐谓反胃(水煮金花丸)    食再则吐谓翻胃(易老紫沉丸)    旦食不能暮食则吐(半夏生姜大黄汤)    胃实肠虚能食能便(枳实  厚朴  赤石脂  馀粮丸)    胃虚肠实不食不便(枳实  枳壳    白? @蜜理中丸)    胃实肠实能食不便(大黄  巴豆  牵牛)    胃虚肠虚不食能便(白术  厚朴  枳实  理中汤)    关则不得小便(关者甚热之气  关无出之由故曰关  关者气太盛阴气不得营也)    格则壅而吐逆(格者甚寒之气 格无入之理故曰格  格者阴气太盛气不得营也)    关格(阴阳俱盛不能相营故曰关   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口苦(寒则补胃  热则泻胆)    舌乾(水多沈液,四君子汤、五物厚肠汤;水多活燥,麦冬饮子)治胃痈方八    射干汤    ”初起〔  射干去毛  山栀  赤苓  升麻各一钱  赤芍钱半  白术五分    薏苡仁汤    ”风热〔  苡仁  防己  赤小豆  炙草等分    清胃散    ”积热〔  归身  生地  丹皮  黄连各钱半  升麻三钱  石膏二钱  细辛三分  黄岑一钱二分    芍药汤    ”又〔  赤芍  石膏  犀角  麦冬  木通  朴硝        升麻  元叁  甘草    牡丹散    ”臭脓〔  丹皮  地榆  苡仁  黄岑各钱半  赤芍  桔梗  升麻  甘草  败酱各一钱    千金内消散    ”痈末成〔  大黄三钱  金银花二钱  酒归尾钱半  木鳖子  赤芍白芷  乳香  没药  角刺  姜蚕  瓜蒌仁  花粉各一钱  甘草节五分  穿山甲三片蛤粉炒  水酒煎。    内消沃雪汤    ”又〔  归身  白芍  甘草节  黄    射干  连翘  白芷  贝母  陈皮  角刺  花粉  穿山甲  金银花  木香  青皮  乳香  没药各五分  酒大黄钱半  水酒煎。    东垣托里散    ”又〔  金银花  当归各二钱  大黄  牡蛎  花粉 角刺  连翘  朴硝各六分  赤芍  黄岑各四分  水酒煎。治胃痛方十三    肝气犯胃方    ”食痹〔     乌药汁七匙  枳壳汁五匙  白芍汁二十匙  木香汁五匙  灶心土一钱  炒砂仁三分  将二味煎汤,冲诸汁服。    二陈汤    ”因风〔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清中汤    ”因火〔  黄连  山栀  陈皮  茯苓  半夏  草蔻  甘草  加姜    桃仁承气汤    ”因瘀〔    沉香降气汤    ”因气〔  沉香  香附  乌药  砂仁  甘草  加盐    南星安中丸    ”因痰〔    剪红丸    ”因虫〔  雄黄  木香  槟榔  三棱  莪? @贯仲  乾漆  陈皮  大黄    大柴胡汤    ”圈食〔    理中汤    ”虚寒〔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叁术散    ”因虚〔    栀萸丸    ”因实〔    仓卒散    ”劫药〔  山栀四十九个连皮炒  大附子一个炮去脐为粗末  水一杯,酒半杯,煎七分,入盐少部服,加川芎一钱尤妙。    此方能治气自腰腹间挛急疼痛,不可屈伸,痛不可忍,自汗如洗,手足冰冷垂死者。    愈痛散    ”劫药〔  五灵脂  元胡索  莪? @良姜  当归  等分为末,每二钱,淡醋汤调服。    此方兼治急心痛。2
 霍乱源流     霍乱,胃虚病也。《内经》有水湿火热,肝木胜土,厥气上逆之不同,推而广之,风寒暑毒之由於外因,饮食郁结之由於内因者,皆能致病。其症心腹胀痛,呕吐泄泻,憎寒壮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吐,先腹痛则泻,心腹俱痛则吐泻交作,或手足冷,或自汗,甚而转筋入腹则死。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於夏秋,阳热外逼,阴寒内伏,使人阴阳否隔,卒然而病。偏於阳者多热,偏於阴者多寒。治法惟以祛脾胃之湿为主,复察所感诸邪之气而散之。然脾胃有虚实,感邪有阴阳,尤当熟审,向来论治者不一,须叁究而归於的是:如刘河间主火热。孙思邈主饮食积。朱丹溪极赞为先哲谛论,而复申其说,以为内有积,外有感,阳不升,阴不降。张子和主风、湿、  三气合而为邪,其意以湿土为风木所勄锳又为炎暑蒸郁,故呕吐者暑热之变,泄泻者土湿之变,转筋者风木之变。李士材兼主湿热风暑虚实而分别治之。罗谦甫专主气不和,故以地浆为治,使气和而吐泻自止,其法最妙。古复庵则随病之缘感,人之虚实,分晰施治,而大旨则重痰,故其法必用苏合丸以通否塞,次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吞来复丹以控痰涎;若泻已甚,不用来复丹;泻而不吐,胸膈痞闷,必用浓盐汤探吐;不论已末吐,并服藿香正气散,间服苏合丸;吐而不泻,心腹大痛,频欲登圃,苦於不通,则以木香、枳壳煎汤饮之;若隔而不下,仍须来复丹引导下行;若吐泻不止,元气耗散,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或恶寒战掉,手足逆冷,或发热烦躁,揭去衣被,此并非热,由内虚阴盛也,则用附子理中汤或四逆汤,俱冷服;霍乱已透,馀泻未止,腹有馀痛,一味扁豆叶煎服。按罗古两家之法,诚能得治霍乱之三昧者,医者遵守之可也。然其病因,亦有当细审者:手足厥逆,气少神清,不渴不热,小水清白,因於寒也(宜四逆汤加盐少部;)身热烦渴气粗,口苦齿燥,小水短赤,因於暑也(宜黄连香茹饮冷服;)四肢重着,骨节烦疼,胸膈满闷,因於湿也(宜除湿汤;)腹痛下浊物,因於多食寒冷也(宜六和汤倍用藿香,加木香、紫苏;)腹痛不可近,因於食积停滞也(宜香砂枳? Y加木香、蔻仁;)心胸迷闷,气结不舒,因於七情内郁也(宜七气汤;)霍乱而兼转筋,因於肝木克脾土也,却与肝经血虚转筋不同(宜平胃散加桂枝、木瓜、柴胡。)以上皆霍乱之兼证所形,即其兼证,遂可知其所感以为治也。总之,邪在上必当吐,即已吐,仍使吐之,以提其气(宜盐汤探吐法。)邪在下,必当泻,量其人之气禀,病之轻重以投药(宜於霍乱药中加大黄。)至霍乱已,只须米汤调养,慎勿便与谷食。若吐泻过多,四肢逆冷,不省人事,急用制南星末三钱,姜五片煎极热服,一服可救,或半夏末姜汁服,或白矾一钱沸汤下亦效,然後以药治之(加味姜附汤,)虽至几死,但有一点胃气存者,亦可救(先用前南星末等法,再服回生散。)又如吐泻既多,津液暴亡,以至烦渴引饮不止(宜麦门冬、茯苓白术散。)又如吐泻後虚烦不得眠(宜既济汤、叁胡三白汤,)皆宜察治。至如霍乱後阳气衰绝,或遗尿不知,气脱不语,膏汗如油如脂,燥欲食水,四肢不收,或脉微细而舌卷囊缩,皆属死候。说霍乱轻者,手足温和,脉来洪大,自然易治;重者厥逆,脉脱,脐腹绞痛,举体转筋,尚未入腹,犹有可治,急当温补以回阳复脉(宜附子理汤、建中汤。)至妊娠霍乱,先吐,或腹痛吐泻,必由於热(宜香茹散或加苏梗,)头痛体疼发热,必挟风(宜藿香正气散去厚朴,加防风、苏梗,)患此者防损胎。产後霍乱,藏府虚微,饮食不消,触冒风冷所致也,其有热而欲饮水者(宜五苓散,)有寒而不欲饮水者(宜理中汤,)有虚冷者(宜附子理中汤或来复丹,)皆宜分别。异乡人初到他方,不伏水土,亦吐利兼作(宜加正气散。)若乾霍乱,即俗云绞汤痧,亦由胃气虚,猝中天地邪恶污秽之气,郁於胸腹间,上不得吐,下不得泻,以致肠胃绞痛异常,胸腹骤胀,遍体紫黑,头顶心必有红发,急寻出拨去之,急以三棱  针刺委中,挤出热血,可立苏,更用新汲凉水入盐两部恣饮,得吐泻即止,委中穴在两膝下湾横纹中间两筋之中,刺入一分,然後用药治之(宜苏合香、藿香、檀香、乳香、芒硝、童便、川芎、白芷、苍术及二陈汤、藿香正气散,必效,)切不可用凉药,但药必冷服,切忌火酒姜蒜谷气米饮热汤,入口即死,慎之慎之。更有进者,乘船坐车,发晕呕吐,亦属霍乱之类(宜大半夏汤,)其大吐泻,渴欲饮水者,往往至於死,急饮童便或己便,可救,或以白矾末一钱,百沸汤点稍温服。亦可。
【脉  法】  《得效》曰:霍乱脉浮洪可救;微迟而不语,气少,难治。丹溪曰:脉多尖或绝。《医鉴》曰:脉代者霍乱,代而乱者亦霍乱。又关脉滑为霍乱吐利,又滑而不匀,必是霍乱吐利,脉代勿讶。《脉诀》曰:滑数为呕,代者霍乱,微滑者生,涩数凶断。《正传》曰:脉微涩或代散,或隐伏,或虚大,或结促,不可断以死,脉乱故也。又曰:浮大而洪者为可救,微弱而迟者为难救。
【霍乱所由】  经曰:五郁之发,发病呕吐,霍乱注下。又曰: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又曰:岁土不足,风乃大行,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摇并。启元子曰:皆脾热所生也。《入门》曰:霍乱多责於热,故夏秋为盛,寒月亦由伏暑。【霍乱证治】  《入门》圃: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吐利并作。轻者只曰吐利,重者乃曰霍乱,以挥霍变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