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

第66章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第66章

小说: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栀地黄汤)。有由思虑伤心伤肺者(宜天门冬汤)。有由於阴分虚弱者(宜清火滋阴汤)。呕血者,血从口涌出,多至成盆成碗者,始必大怒,以致肝气上逆,治以降气清热为主(宜苏子、郁金、橘皮、甘草、降香、蒲黄、当归、青黛、麦冬、生地、赤芍、童便、天冬、麦冬)。而其条分薄判,则有饮酒过多,积热涌盛,或至垂死者(宜葛黄丸)。有饮食过度,负重努力,伤胃而大呕者(宜是斋白术散)。有阳乘於阴血溢妄出者(宜四生丸)。有内伤心肺,血如涌泉,从口鼻出,须臾不救则死者(宜侧柏散)。有血出如泉,诸药不能效者(宜七生汤)。有因虚劳,五内崩损,涌出可升斗计者(宜花蕊石散)。皆当治。肠  者,东垣谓为水谷与血,另作一派,如唧桶涌出也。长夏湿热太甚,正当客气盛而主气弱,故肠  之病甚也。总之,肠风、脏毒、便血、肠  四者,虽相似而各有辨。肠风由邪气外入,随感随见,所以下清血而色鲜,必在粪前。脏毒由蕴积热毒,久而始见,所以下浊血而色黯,必在粪後。便血兼由湿热风虚,所以下血或清或浊,亦不论粪前粪後。肠  则客气盛而正气衰,所以血与水谷齐出。固不可不详审而治之也。然则肠  之不得用肠风等药明矣(宜凉血地黄汤、当归和血散、升阳除湿和血汤、加味香连丸)。而其条分薄判,则有唧出之血,远散如筛,色紫黑,腰腹沉重,名曰湿毒肠  者(宜升阳补胃汤)。有唧出血色紫黑,腹痛恶寒,有关脉按之无力,喜热物熨之,而由於内寒者(宜益智和中汤)。有因饱食发为肠  者(宜香壳丸)。有下血作派,唧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腹中大痛者(宜芍药黄连汤)。皆当治。九窍出血者,因火盛之极,故卒然大惊,九窍皆出血也(宜侧柏散、沈氏犀角汤)。而其条分薄判,则有九窍四肢指岐间出血,乃暴怒所为者(宜小苏散,或以井华水卒  其面,勿令病人先知)。有指缝搔痒成疮,有窍出血不止者(宜多年粪桶箍篾烧灰,傅之即止)。有血自皮肤间溅出者(宜以煮酒坛上纸揉碎如杨花,摊在出血处,按之即止)。有  中出血不止,乃血虚者(宜十全大补汤)。有遍身不论何处,无故出血者(宜五花汤)。皆当治。血汗者,或有病,或无病,汗出而色红染衣,亦谓之红汗,《内经》以为少阴所至,河间以为胆受热而血妄行,《本草》以为大喜伤心,喜则气散,而血随气行。其原虽不同,而治之则一(宜黄儀建中汤兼服妙香散,以金银器、大小麦、麦冬煎汤调下,或定命散)。薄厥症者,得於大怒气逆,阴阳奔并,不必素有病,而忽吐血以升斗计,脉弦急者是也(宜六郁汤)。唾血者,鲜血随唾出,其原本於肾也(宜滋阴降火汤)。而其条薄判,有唾中带红丝者,乃是肺痿难治(宜人叁平肺散)。有由热郁所致者(宜河间生地黄散)。有阴虚火动而唾血者(宜清唾汤)。有由劳心动火者(宜元霜雪梨膏)。皆当治。以上诸血疰,或轻或重,或缓或急,其原各有所因,其症各有所见如此。然而一切去血过多,则必致眩晕闷绝,以虚故也(宜大剂芎归汤煎服救之,全生活血汤、生地芩连汤亦佳)。故凡吐衄太多不止者,当防其血晕,急取茅根烧烟,将醋洒之,令鼻嗅气,以遏其势。或蓦然以冷水  其面,使惊则止。或浓磨京墨汁饮之,仍点入鼻中。如此顶防,庶可免血晕之患。至妇人崩漏,及产後血症,俱详在《妇科》,  不赘。    ”脉  法〔      《灵枢》曰:衄而不止,脉大者逆。《内经》曰: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又曰:腹胀便血,脉大时绝者死。《难经》曰:病若吐衄,脉当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仲景曰:脱血而脉实者,难治。《脉经》曰:脉得诸涩濡弱,为亡血。《脉诀》曰:诸症失血,皆见芤脉,脉贵沉细,浮大难治。《正传》曰:芤为失血,涩为少血。又曰:亡血之脉,必大而芤,大为发热,芤为失血。丹溪曰:吐衄血,脉滑数者难治。又曰:吐唾血,脉细弱者生,实大者死。又曰:诸失血症,脉大且数者逆也。    ”论治血三法药各不同〔    缪仲淳曰:血虚宜补之,虚则发热,内热法宜滋益荣血,用甘寒甘平酸寒酸温之品(宜熟地、白芍、牛膝、炙草、鹿角胶、杞子、人乳、肉苁蓉、生地、枣仁、龙眼、甘菊)。血热宜清之凉之,热则为痈肿疮疥,为齿衄,为牙齿肿,为舌上出血,为舌肿,为赤淋,为血崩,为月事先期,为热入血室,为赤游丹,为眼暴赤肿痛,法宜酸寒苦寒咸寒辛凉以除实热(宜童便、生地、犀角、茜草、山栀、青黛、大蓟、小蓟、荆芥、丹皮、赤芍、地榆、黄连、大黄、天冬、元叁)。血瘀宜通之,瘀必发热发黄,作痛作肿,及作结块癖积,法宜辛温辛热辛平辛寒甘温之剂,以入血通行,佐以咸寒,乃可软坚(宜当归、红花、桃仁、苏木、肉桂、五灵脂、蒲黄、姜黄、郁金、三  、花蕊石、韭汁、左牡蛎、芒硝、延胡索、?   B乾漆、童便、没药、丹叁、乳香)。说血为荣,阴也,有形可见,有色可察,有症可审者也,病既不同,药亦各异,治之之法,要在合宜而已,谨之。    ”论治吐血三要〔缪仲淳曰:吐血宜降气,不宜降火。说气有馀即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矣。降火必用寒凉之药,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不能归经矣。今之疗吐血者,大患有二:一则专用寒凉之味,如芩、连、山栀、青黛、柿饼灰、四物汤、黄柏、知母之类,往往伤脾作泄,以致不救。一则专用人叁,肺热还伤肺,咳逆愈甚。亦有用叁而愈者,此是气虚喘嗽。气为阳,不由阴虚火炽所致,然亦百不一二也,宜以白芍、炙草制肝,麦冬、薄荷、橘红、贝母、枇杷叶清肺,苡仁、山药养脾,韭菜、降香、苏子下气,青蒿,鳖甲、丹皮、地骨皮、银柴胡补阴清热,枣仁、茯神养心,山萸、杞子、牛膝补肾,此累试辄验之方。然阴无骤补之法,非多服药不效,病家欲速其央,医士张皇失主,百药杂试,以致损命而不悟,悲夫,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夫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故降气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求其止而自止矣。止之则血凝,血凝必发热恶食,及胸胁痛,病日沉痼矣,宜补肝不宜伐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    ”辫验血色〔王海藏曰:初便褐色者重,再便深褐色者愈重,三便黑色者尤重。色变者,以其有火燥也,不可不辨。《纲目》曰:新血鲜红,旧血瘀黑。又曰:风症色青,寒症色黯,暑症色红,湿症如烟煤屋漏水。    ”诸血原由症治〔    《内经》曰:诸血者,皆属於心。又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又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入门》曰:暴喜动心,不能生血,暴怒伤肝,不能藏血,积忧伤肺,过思伤脾,失志伤肾,皆能动血。《正传》曰:暴喜伤心,则气缓而心不出血,故肝无所受。暴怒伤肝,则气逆而肝不纳血,故血无所归。又房劳过度,以致阴火沸腾,血从火起,故错经妄行。以上皆七情动血之病也。《直指》曰:凡热皆出於心,热甚则能伤血。《三因》曰:凡血,得热则洋溢,故鲜。得寒则凝滞,故瘀。瘀者黑色也,鲜者红色也。丹溪曰:诸见血皆热症,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也。又曰: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凡口鼻出血,皆系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诸窍,法当补阴抑阳,气降则血归於经也。以上皆言火热伤血之病也。《灵枢》曰:卒然多饮食,则胀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阳络脉伤,伤则血外溢而衄,阴络脉伤,则血内溢而後血。《内经》日∶血由上窍出,为血溢;由大小便出,为血泄。以上皆言内伤失血之病也。丹溪曰:血妄行於上则吐衄,衰涸於下则虚劳,妄返於下则便红,积热膀胱则癃闭尿血,渗漏肠间则为肠风,湿壅热瘀则为滞下,热极腐化则为脓血,火极似水则紫黑,热胜於阴则发疮疡,湿滞於血则发痛痒,瘾疹皮肤则为冷  ,畜之在上其人喜忘,畜之在下其人喜狂,以上言诸失血病也。《入门》曰:凡血逆行难治,顺行易治,无潮热者轻,有潮热者重,潮盛脉大者死,九窍血身热不得卧者即死。东垣曰:诸血症,身热脉大难治,身凉脉静易治。又曰:血溢上行,或吐呕唾,逆也,凶也;若变而下行,为恶痢,顺也,吉也。故仲景云:畜血症下血者,当自愈。无病人忽然下血利者,其病进也。今病血症上行,而复下行为恶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仲景曰:吐血咳逆上气,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直指》曰:无故忽然泻下恶血,名曰心绝,难治。又曰:伤寒太阳症衄血者,病欲愈。热结膀胱,血自下者,亦欲愈。观此则他病伏热之人,上焦瘀热而作吐者,亦病之欲愈也。虽然,血既吐而自止,则可矣。以上皆言诸血病之吉凶也。丹溪曰:凡药治血,不可单行单止,及纯用寒凉,如用,须酒炒酒煮。又日∶血症久服药不效,以川芎为君乃效也。《入门》曰:若呕吐血出未多,必有瘀在胸膈,当先消瘀而凉之止之,消瘀宜犀角地黄汤。又曰:治血,防风为上使,连翘、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不可不知。东垣曰:血不足用甘草,血瘀黑用熟地,血鲜红用生地,若脉洪实痛甚用酒大黄,和血止痛用当归。以言治血药法也。    ”咳红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坐定兀子上,以双手搭项,蹲身闭气三七口,如气稍急,微微放之,放而又闭,日行五次,兼用运法极妙。    ”运  央〔    《保生秘要》曰:艮念数日,绦胸前推开,次运涌泉水洗心,或封固脐凝守。3
 蓄血  瘀血郁积也。而瘀血之郁积,当有上中下之分。如衄呕唾吐血,皆属上部,  蓄於此,其症必兼善忘(宜犀角地黄汤)。血结胸中,则属中部,  蓄於此,其症必兼胸满身黄,漱水不欲咽(宜桃仁承气汤)。血凝下焦,又属下部,  蓄於此,其症必兼发狂粪黑,小腹硬痛,须尽下黑物为效(宜抵当汤、抵当丸)。医者能分三部治之,蓄血之症,无遁情矣。而仲景云:伤寒热病,身黄屎黑,发狂喜忘者,为蓄血。仲景云然者,乃是伤寒热病亦有蓄血之症,非蓄血止属伤寒热病才有之也,治之之法,虽大略相同,而倘由伤寒热病者,则必随本症而调剂治之,与单病蓄血者应稍殊也。  ”蓄血原由症治〔      《海藏》曰:喜忘发狂,身黄屎黑,疾已甚也;但小腹满,小便不利者,轻也。《直指》曰:蓄血外症,痰呕燥渴,昏愦迷忘,常喜汤水沃口。《入门》曰:凡病日轻夜重,便是瘀血。又曰:通治三焦蓄血,生地黄汤。丹溪曰:生韭菜汁,善治胸膈间瘀血,甚效。《纲目》曰:瘀血燥结,宜用玉烛散。《直指》曰:下焦蓄血,宜桃仁、五灵脂、生地、大黄、甘草,利而逐之。《本草》曰:没药、苏木、水蛭、虻虫、桃仁留尖、五灵脂,皆破瘀血。3
 脱血  冲脉病也。《灵枢》日∶冲脉为血之海,血海不足,则身少血色,面无精光,是名血脱。又曰: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然则据经之言,脱血之症,固由冲脉不足,但其所以不足之故,有由先天赋畀,本来衰弱,而後天又不能培养,以致  然如不胜衣者。有先天赋畀,本来充盛,而或因思虑过伤,或因房劳过伤,或努力过伤,或因酒食过伤,皆能亏耗真阴,真阴既亏,血自消散而不泽者。且真阴既亏,火热愈炽,或致衄吐溺便,上下失血,而夭然血不华者。凡此皆脱血之所由来也,故附列此条於诸血之後(宜四物汤、三才丸、补荣汤、加减四物汤)。    ”脱血原由症治〔      《内经》曰:臂多青脉曰脱血。又曰:安卧脉盛,谓之脱血。东垣日;六脉弦细而涩,按之空虚,其色必白而夭不泽者,脱血也。    鳌按:《灵枢》谓鼻头色白者,为亡血。身少血乜,面无精光者,为脱血。则知亡血之色之白,仅在鼻头,而脱血之色之白,且由面而及於一身,此其所以异也。亡血者,即诸失血也,乃一时暴来之病,非若脱血为由内而渐致之病也。治诸血方一百零三    理中汤    ”气虚〔    人叁  白术  炙草  乾姜    槐花散    ”吐血〔    槐花二两  百草霜五钱  每末二钱,茅根汤下。    神传膏    ”又〔    剪草一斤,洗净,晒为末,入生蜜二斤和为膏,忌铁器,盛磁瓶内,一日一蒸,九蒸九晒乃止。病人五更面东坐,勿言语,挑膏四匙食之,良久,以粥汤压之,药只冷服,米汤亦勿太热,或吐或否,总不妨。如久病肺损咯血,只一服愈。寻常嗽血妄行,每服一匙可也。上部血,须用翦草、丹皮、天冬、麦冬。部学士云:翦草治劳瘵吐血损肺,及血妄行。    米莲散    ”又〔    糯米五钱  莲子心七枚  为末,酒服多效,或以墨汁作丸服之。    黄明胶散    ”又〔    黄明胶炙乾  花桑叶阴乾各二两  研末,每三钱,生地汁调下。    生地黄膏    ”又〔    生地一斤,打汁,入酒少部,以熟附两半,去皮脐,切片入汁,内石器煮成膏,取附片焙乾,入山药三两研末,以膏捣丸,空心,米饮下三十丸。    柏叶散  ”又〔    柏叶为末,米饮调下二方寸匕。    香附散    ”又〔    香附为末,每服二钱,童便调下。    蒲黄汤    ”又〔蒲黄末三钱,煎汤服。每日温酒或冷水调跟亦可。  人中黄散  ”又〔    人中黄为末  每服四钱或三钱,用茜根汁、姜汁、竹沥,和匀服之。    乾藕节散    ”又〔    乾藕节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次。    阿胶汤    ”又〔    阿胶二两  蒲黄六合  生地三升  水五升,煮三升,分服。    茜根煎    ”又〔    茜根一两为末  每末二钱,水煎冷服,亦可水调服。    十灰散  ”咯血〔    大蓟  小蓟  柏叶  荷叶  茅根  茜根  丹皮  呩? @大黄栀子黄  等分,烧存性研末,或藕汁或莱菔汁磨京墨半匙下五钱,立止。    花蕊散    ”又〔    花蕊石研极细,童便一杯煎温,调服三钱或五钱,用酒一半,女用醋一半与童便和服亦可,总使瘀化黄水再调治。  四物汤    ”又〔    川芎  当归  白芍熟地各一钱二分半  水煎服。一方,春倍川芎,夏倍白芍,秋倍地黄,冬倍当归。又方,春加防风,夏加黄芩,秋加天冬,冬加桂枝。当归和血归经,白芍凉血补肾,生地黄生血宁心,熟地黄补血滋肾,川芎行血通肝。刘宗厚曰:欲求血药,其四物之谓乎。夫川芎,血中气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散,能行血滞於气也;地黄,血中血药也,通肾经,性味甘寒,能生真阴之虚者也;当归分三治,血中主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温,全用能活血,各归其经也;白芍,阴分药也,通脾经,性味酸寒,能凉血,又治血虚腹痛,若求阴药之属,必於此而取则焉。    犀角地黄汤    ”又〔    犀角  生地黄连  黄芩  大黄    青饼子    ”又〔    青黛一两  杏仁以牡蛎粉炒过一两  研匀,黄蜡化和,作三十饼,以乾柿半个夹定,湿纸包,煨香嚼食,粥饮送下,日三。    薏苡仁散    ”又〔  薏苡仁为末,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