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丸。琼玉膏 ”乾咳〔 生地十六斤捣绞取汁 人叁末一斤半 茯苓末三斤 自蜜炼去渣十斤 上和匀,入磁缸内,以油纸五重,厚布一重,紧封缸口,置铜锅内水中,悬胎令缸口出水上,以桑柴火煮三昼夜,锅内水减,用暖水添之。日满取出,再用蜡纸紧封缸口,纳井中浸一日夜,取出,再入旧汤内煮一日夜,以出水气,乃取出,每取一二匙,温酒调服。如不饮酒,白汤下,日进二三服。如夏热天置阴凉处,或藏水中,或埋地中。制时终始勿犯铁器,服时忌食葱蒜莱菔醋酸等物。1
卷 二2
诸气源流诸气,肺病也。经曰:肺主气。又曰:诸气皆属於肺。凡人清纯元气,与血流行,循环无端,若冲击横行於脏腑间,而为痛、为痞满、为积聚等病者,气失其平也。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极则伏。若感气,肺脉必洪大。若动怒,肝脉亦必洪。轩岐分九气,喜怒劳思悲恐惊寒暑,喜则气缓,怒则气逆,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悲则气沮,恐则气凝,惊则气乱,寒则气收,暑则气泄。又喜恐惊属心肾胆,过则耗散真气,怔忡、健忘、失志,不足诸证作。怒忧思属肝脾肺,过则郁抑邪气,癫狂、噎膈、肿胀、疼痛,有馀诸证作(以上诸症治法,详本条内。)法宜高者抑之,下者与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惊蓄平之,劳者和之,然後诸气可得而治也。古人云:人有病在七情,非药可治也,还即以情治之。此旨甚微。医者亦所宜审,如恐可治喜,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悲可治怒,以怆悴甘楚之言感之。喜可治忧,以谑浪亵狎之言调之。怒可治思,以污辱欺妄之言触之。思可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此足救医药之所不逮者。丹溪云:气有馀便是火。说言邪气有馀,非言元气也。经云:壮火食气。亦谓邪气之实而壮者,能耗元气,宜稍清之,使有馀之邪,不为元气之害(宜黄岑、山栀、黄连、生地、黄柏、连翘等。)但苦寒之药,施於邪气有馀者方可,若元气不足,邪气有馀,苦寒之品,最伤脾胃,切勿妄投。总之,用药有四法:气虚当补(宜人叁、黄 、白术、茯苓、河车、炙草,)气升当降(宜苏子、橘红、乌药、枇杷叶,重则降香、沉香,)气逆当调(宜木香、白蔻仁、砂仁、香附、陈皮,)气实当破(宜枳壳、枳实、青皮、槟榔、厚朴。)循是四法,再能各因病症而治之,自无不效矣。所谓病因若何?有病人自觉冷气从下而上者,非真冷也,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阳亢阴微:火极似寒者(宜六味丸。)有气结。痰在喉间吞吐不得,膈痞呕恶者(宜四七汤。)有气虚,胸中虚痞喜按者(宜补中益气汤。)有气逆,上盛下虚,痰盛胸嗌者(宜苏子降气汤。)有气逆,肋满积聚胀痛者(宜沉香化气丸。)有气收,胸寒上喘,腹胀不和者(宜分气紫苏饮。)有气不宣流,成疮疖并挫闪腰肋痛者(宜复元通气散。)有气聚而不得散者(宜大七气汤。)有昏迷痰塞,牙紧似中风,但身冷无汗者,急以苏合丸灌之。再依次服药(次宜顺气散,再次宜调气散。)如馀痰末平,再换方药治(宜星香散。)一切气郁,总宜以化滞为主(宜木香化滞汤。)
【脉 法】 仲景曰:脉浮而汗出如珠者,卫气衰也。又曰: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又曰: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脉经》曰:寸口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萦萦如蜘蛛丝者,阴气衰。又曰:代者气衰,细者气少,浮而绝者气欲绝。《脉经》曰: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又曰:脉沉细动,皆气痛症。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
【气为诸病】 子和曰:诸病皆生於气。诸痛皆因於气。《回春》曰:风伤气者为疼痛,寒伤气者为战栗,湿伤气者为肿满,燥伤气者为闭结。《直指》曰:人有七情,病生七气,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故调气必先豁痰,如七气汤以半夏主治,官桂佐之,说良法也。又曰:七气相干,痰涎凝结,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碍於咽喉之间,或中满艰食,或上气喘急,曰气膈,曰气滞,曰气秘,曰气中,以至五积六聚,疝癖症瘕,心腹块痛,发则欲绝,殆无往而不至矣,当治以七气汤、四七汤。
【气逸则滞】 《入门》曰:凡人逸则气滞,亦令气结。轻者行动而愈,重者橘皮,一物汤。
【气不足病】 《灵枢》曰: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放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鸣,头为之倾,目为之满。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鸣。下气不足,乃为痿厥心 。
【气绝候】 《灵枢》曰: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连,目连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死矣。六阳气俱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又曰:六腑气绝於外者,上气脚缩。五脏气绝於内者,下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又曰:阳气前绝,阴气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黄,侸下温,心下热。 中气 暴病也。凡人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忧愁怫意,气多厥逆,皆能致中气之病,要惟忿怒为尤甚。说怒则气惟一往,有升无降,便觉痰涎壅塞,牙关紧闭,一时昏倒,不省人事,若以姜汤急灌之,立时可醒。既醒之後,随症调治,当无不痊。非若中风之病,猝难为之救治也(宜八味顺气散、木香顺气散。)
【脉 法】 《得效》曰:中风,脉浮、身温、口多痰涎。中气,脉沉、身凉、口无痰涎。
【中气非中风可比】 《得效》曰:中风而以中气药治之,亦无所伤;中气而以中风药治之,祸不旋踵。《入门》曰:中气,虚者八味顺气散,实者四七汤。《医鉴》曰:《内经》云无故而喑,气不至,不治自已。谓气暴逆也,气复则已。审如是,虽不服药亦可。 上气 肺病也。经曰:邪在肺,则寒热上气。又曰:肺藏气,气有馀,则喘咳上气。说由肺经受邪,气道窒塞,呼多吸少,其息促急也。经言所有馀,只邪气耳(宜苏子降气汤、沉香降气汤、快气汤。)
【上气不治症】 《正传》曰:上气而面浮肿,肩息,脉浮大者不治。如又加胀,则更甚矣。 下气 肠胃郁结病也。说惟郁结,则肠胃之气不能健运,所纳谷食之气,从内而发,不得宣通,往往上行则多噫气。上行不快,远而下行,因复下气也。此下气之常症也。经云:夏脉者心也,心脉不及,下为气泄。此言下气之原由於脏病者。又云:癫 痨瘵,若气下泄不止。必死。以真气竭绝,肠胃腠理闭塞,故气不能宣通於肠胃之外,故从肠胃中泄出。此言下气之原由於真元虚者。经所言,俱非常病也(宜七气汤。)
【伤寒亦有下气】 忡景曰:伤寒阳明病,胃中有燥屎者,必转矢气,下之即愈。转矢气者,气下泄也。 短气 无气虚乏病也,当补气,不可泻肺,治法无二(宜加味生脉散。)其气出多入少者,最为难治(宜拯阴理痨汤加黄 、白术。)
【脉 法】 仲景曰:趺阳脉微而紧,微为虚,紧为寒,微紧相搏,为短气。《脉经》曰:趺阳脉浮而涩。涩则卫气虚,虚则短气。又曰:寸口脉沉,胸中短气也。
【短气疽治】 仲景日,平人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又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入门》曰:短气者,呼吸不相接续也。有结胸者,有停水怔忡者,有风湿相搏者,有素弱气虚者。大抵心腹胀满者,为实。为邪在里。心腹濡满者,为虚,为邪在表。又曰:气散则中虚,倦怠无力,短气不足以息,当补中益气。少气 肺肾二经病也。经曰:肾生气,肾虚则少气,力言吸吸,骨酸懈惰,不能举动。又曰:肺藏气,肺不足则息微少气。以是知肾虚则气无所生,既不勌杳? 妣 A肺虚则气无由藏,又不劦縍气之府。曰少者,独言所剩无多,虚虚怯怯,非如短气之不相接续也。知此,则少气可得而治矣(宜四君子、人叁黄 汤、益气丸。)
【少气症状】 东垣曰:内伤脾胃,致中气虚少。易老曰:真气虚耗,脉弱懒语。《纲目》曰:少气者,气少不足以言也。气逆 火病也。故《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於火也。又曰:何谓逆而乱?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於胸中,是为太 闷,故气乱於心,则烦心密默,仰首静伏。乱於肺,则俯仰喘喝,按手以呼。乱於肠胃,则为霍乱。乱於臂胫,则为四厥。乱於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则知逆乱之故,皆由火热上冲,气不得顺之所致也。然则治逆惟有散火,而散火必先降气,气降则火自清,火清而逆自平也(宜退热清气汤。)若火盛者,必当以清火为重,兼以理气,自合治法(宜滋阴降火加便香附、茯神、沉香。)
【气逆症】 丹溪曰:病人自言冷气从下而上者,此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其热为甚,自觉其冷,非真冷也。又曰:气之上逆属阳,无寒之理,觉恶寒者,乃火极似水也。气郁 内外因俱有之病也。其始或因七情,或因饮食,或因六淫,虽其端甚微,而清浊相干,往往由气成积,由积成痰,痰甚则气不得宣而愈郁,或痞或痛,说有必至者矣(宜交感丹、木香匀气散、降气汤、上下分消导气汤。)
【脉法】 《千金方》曰:诸气逆上,脉必沉涩。
【气郁症】 《正传》曰: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故气郁之病,多兼浮胀满也。(此气郁条,当与诸郁篇叁看。) 气滞涩 五脏俱有病也。凡人之生,不外气血,而此气血,五脏皆兼有之。但气为先天之用,阳也,无形而有影;血为後天之用,阴也,有形而成质。阳常足以统阴,故血之荣活,一随乎气之盛衰,气盛则血亦荣而润泽,气衰则血必活而减形。甚哉,人生之重乎气也,说气 衰弱,渐必滞涩,气既滞涩,每各随乎所滞之脏腑而成病。治之者,宜先其滞涩(宜调气散、木香化滞汤,)俟宣通後,再加补益(宜补中益气汤、益气丸。)
【五气滞涩】 《保生秘要》曰:气涩於肝,则肝气不顺,或搠侸而疼,或成疽症,或成目疾,或成风患。诸风掉眩,皆属於肝也。春月木旺,常宜嘘吸为补泻之法,和其肝气。勿食诸肝,以免死气入肝伤其魂也,宜烧苍? 说A清晨饮屠苏酒、马齿苋,以祛一年不正之气。大抵阳春初升,景物融和,当眺览园林,寻春郊外,以畅春生之气。气涩於心,心为一身之主,统领血海,故心血少则神不定,寝不安,百病集作。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当常呵以泄其火,吸以和其心,诸心切勿食,秽气伤我灵。夏至夜半後,地气一阴生,大热勿食冷,受寒霍乱侵,更忌房中事,元兣? R门。大抵甚暑天,善於养心则无秋患,时当饮六一灯心汤、草蔻香茹水,饱醉勿顶风前卧,慎此则无患矣。气涩於肺。则肺气不清,液凝滞而生痰。诸痰膑郁,皆属肺上焦之疾,或传於大肠。秋月金旺,宜常哂吸,以和其肺气,慎勿食诸肺,则不厌其魄。时秋初夏末,热气酷甚,少贪风凉,免伤背之腧穴。中风之症,说感此也。肃杀之天,杀中有生。秋分之日,戒伤生命。大抵万物收敛,人心更要时守,勿为驰逞发扬。气涩於肾,诸寒收引,皆属肾水,气弱或作腰疼,水活瞳人昏暗,两耳难察律音。冬月水旺,常吐纳,按节吹气调和,会意掌心,所忌须避寒冷,最宜早卧迟升。大抵冬月敛藏气闭,至阴已极,宜节欲养一阳之初生,说阴阳交精,子午合璧,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摇,守此则保寿无疆。气涩於脾,则胃口凝滞,不劷葩浔而多泻泄。久不疏通,成中满之症。诸湿肿满,皆属於睥。四季脾居土,轻呼稍宽胸,大病须服气,能伏养谷神。说脾为一身之主,气滞於内,却内五脏之患;滞於外,防疖疥之忧。皮里隔膜有积热,而内外相感,犹防疽毒,所感者七情六欲而生也。 鳌按:《保生秘要》论五气滞涩篇,永与医道无关,然明乎此,亦可知百病之生,皆由气之滞涩。药物外,更加调养,则病可却而生可廷。况古云,医道通仙道,修仙之术,端由炼气炼形入手,以至变化生神。而《素问》首卷,亦日恬淡无为,敛神内守,实以静央调养真气。《灵枢》用针灸,亦是以行气之法,起膏盲之疾。可见上古医经专从理气治患,非徒恃土石草木之药物己也。微哉此旨,凡医者病者安可略而不论,徒恃方药乎,故附录於此。 气痛 三焦内外俱有病也。人身之气,周流不息,本无停止,多因七情六气、饮食劳役所郁,以致凝滞上焦则为心胸痞痛(宜枳橘汤、清膈苍莎丸,)凝滞中焦则为腹侸剌痛(宜木香破气散、撞气阿魏丸,)凝滞下焦则为疝瘕腰痛(宜四磨汤、木香槟榔丸,)凝滞於内则为癖积疼痛(宜化积丸、三棱散,)凝滞於外则为遍身刺痛,或浮肿,或侾胀(宜流气饮子、木香流气饮。)总而言之,何莫非气之为病哉。
【气痛症治】 《入门》曰:人身元气,与血循环,彼横於脏腑之间,而为疼痛、积聚倂癖,壅逆胸臆之上,而为痞满、刺痛等症,皆由气结甚,为痰饮初起,宜辛温开郁行气,豁痰消积,久则宜用辛寒降火以除根。 鳌按:本条气痛与气滞涩条相类,而有虚实之别,气滞涩为病,由於气之虚,气痛为病,由於气之实。治诸气方十三 六味丸 ”火极似寒〔 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四七汤 ”气结〔 半夏 茯苓 厚朴 苏叶 姜 七气汤 ”又〔 半夏二钱 人叁 肉桂 炙草各七分 姜二片 补中益气汤 ”气虚〔 人叁 当归 黄 白? @柴胡 升麻 陈皮 炙草 苏子降气汤 ”气逆〔 苏子 半夏 前胡 炙草 当归 沈香 虚加黄 ,冷加肉桂。 沉香化气丸 ”又〔 淡黄岑 大黄 白? @沉香 竹沥、姜汁丸,朱砂为衣,每服一钱。分气紫苏饮 ”气收〔复元通气散 ”气不宣通〔 大茴香 穿山甲 延胡索 白丑 木香 炙甘草 陈皮 大七气汤 ”气聚〔 三 莪? @青皮 陈皮 陈皮 桔梗 香附 藿香 甘草 肉桂 益智仁顺气散 ”痰塞〔 人叁 茯苓 白勫 白芷 青皮 陈皮 乌药各一钱 香附二钱 炙草五分调气散 ”又〔 白蔻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分 藿叶八分 砂仁四分 炙草七分 盐少部星香散 ”又〔南星 木香 加姜木香化滞汤 ”总治气郁〔 枳实 当归 柴胡 木香 陈皮 草蔻仁 香附甘草 半夏 红花 胸满加枳壳、桔梗、砂仁,腹胀加厚朴、枳实,小腹痛加青皮、尖槟榔,易怒加黑山栀、柴胡,气痛加乌药,热加黑山栀。治中气方三八味顺气散 ”中气〔 人叁 白? @白芷 茯苓 陈皮 青皮 乌药各七分 甘草三分木香顺气散 ”又〔 陈皮 青皮 乌药 香附 半夏 枳壳 厚朴各一钱 木香 砂仁各五分 肉桂 乾姜 炙甘草各三分 加生姜三片四七汤 ”又〔 半夏二钱 赤苓一钱六分 厚朴一钱二分 苏叶八分 姜三片 枣二枚治上气方三苏子降气汤 ”上气〔 半夏僸 苏子各一钱 肉桂 陈皮各七分半 当归 前胡 炙甘草 厚朴各五分 加生姜 大枣 苏叶沉香隆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