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谈心说识(依昱) >

第7章

谈心说识(依昱)-第7章

小说: 谈心说识(依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肿又皇且恢智痹诘墓δ埽挥邢中械姆ㄌ蹇傻茫绻挥幸桓鱿中蟹ㄎ悴兀慊嵘⑹Ф桓创嬖谝病R蛭淮嬖谒晕薹ㄆ鹣中校薹ㄆ鹣中斜慊崾ヒ磺械氖婪ㄓ氤鍪兰浞ā6芄簧悴卣庵智痹诠δ艿模闶前⑼幽鞘丁S稚奚缯撸蛭挥猩ǎ趾文苤闯种肿幽兀吭偎担乃ㄒ膊荒苤闯种肿樱且蛭洳蛔栽诘脑省G傲兑膊荒苤闯种肿樱伸段尴搿⒚鸲ǖ任晃薮饲傲兜脑剩坏谄呤端浜愠2患涠希参薹ǔ种郑怯懈参藜切灾省>善腥汕寰恢俏唬缓笊鹬钊痉ǎ薮说览怼S纱丝梢灾溃褐挥邪⑼幽鞘叮薷参藜牵焕嘞嘈苤闯种罘ǖ闹肿印
  如何知道有阿陀那在执持?主要在於有知觉的活人,其所表现的认识作用,就是眼耳等前六识,这前六识的活动作用,在闷绝、熟睡的时候会暂宣告停顿,尽管它们停顿不起作用,但生命还是活泼泼的存在,身体也还是完整地恙的,与生命结束的死人有著很大不同,原因就是还有微细的精神觉受,而这维持生存的微细精神作用,就是阿陀那识,证知它和执受有著持深的关系。
  3、所知依
  《成唯识论》卷三:“或名所知依,能一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
  所知,指徧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的三性。这三性,因为是一切心法之所知的,所以说名为心。而这识为这些三性所知的诸法之所依止,所以得有此名的安立。
  《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实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智、明、正见、正观、正觉、般若、阿毘达磨,这些都无非是知的异名。在声闻乘中,即以知三性为主。此三性,即真妄、空有与染净,为大乘学者所应知的。”此应知自性染净真妄(指三性),如知道它的因缘,即能使之转化,转化妄染的为真净的。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长生不断。离无常过,离於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是在说明,阿赖耶识的产生,一方面是依如来藏心,另一方面是依无始来的虚妄习气。在这真相的如来藏,与业相的虚妄习气相互交织之下,才成立其为阿赖耶。因此从一切法依阿赖耶识而生的方面看,是杂染诸法的所依;另一方面看,也正是迷悟关键所在。迷、悟、染、净,都依藏心而有。这杂染的习气,反应到清净的如来藏心,因而成为阿赖耶识,现起一切的虚妄之相。
  从阿赖耶杂染种子所生起的,即依他起染分而成为偏计执性的生死;如对治杂染的种习,熏成清净种子,即能转起依他净分而成为圆成实性的涅槃,这与根本佛教的缘起中道一样,“此有故彼有”,即级起流转生死。“此无故彼无”,即缘起的还灭而涅槃。转染成净与转妄为真是可能的,而众生不能,病根在无知。所以大乘佛教的修行,以契入应知自性的真智为道体。
  4、一切种子识
  《成唯识论》卷三:“或名种子识,能徧持世间诸种子故”。
  此识乃执持一切法之种子而不失之识,为阿赖耶识之别名。《成唯识论》卷二:“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大正藏》卷三十一,七下——八上)
  又《摄大乘论释》卷二(《大正藏》卷三十一,三二八上——中):
  “谓有能生杂染品法,功能差别相应道理,由与生彼功能相应,故名一切种子识。於此义中,有现譬喻,如大麦子,於生有自芽有功能,故有种子性;若时陈久,或火相应,此大麦果功能损坏,尔时麦相虽住如本,势力坏故,无种子性,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有生杂染诸法功能,由此功能相应故,说名一切种子识。”
  此识以能普徧的执持有漏、无漏一切的种子,所以叫做一切种子识。就是种子为所持,此识是能持。种子之识,依主得名。所以,其虽名为现行赖耶,但有时亦名种子赖耶,在论典中亦经常的发现。所谓现行赖耶、种子赖耶,因第八识向有持诸法生起之因的种子之特徵,所以这识以现行为中心而说以外,又以种子为中心而说,前者叫做现行赖耶,后者叫做种子赖耶。现行赖耶,虽指现在行转的赖耶,就是第八理行识,但种子赖耶,是指赖耶所藏的种子没有现行。种子赖耶用赖耶之称的,毕竟是显示种子的所在。现在这种子识,也是持种子的识,就是种子之识依主得名的解脱。现行赖耶名虽说是普徧的,但种子赖耶名却是稀有的,所以有时为种子即识的持业得名。
  “人争的只不过是一张纸罢了!”曾听到一位在写新闻稿的人这么说过。怎么说呢?人为什么争一张纸?
  两人想恋,争一张结婚证书;孩子出世,努力供他念书,争的是一张文恁;工作以后,争的是钞票……。当时听了这个解释觉得十分有趣,但也有深沈的悲哀,因为这些“纸”的价值都是我们人定的,后来却为它争得头破血流。
  “可靠的不是人,而是人的修养。”这是王邦雄先生一篇文章中的话。人性是恶、是善,自古争论到现在,每个哲学家也各持已论。其实也有道理的,人能把握的人性只有自己而已,但有许多时候人也不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也有人说“人性是不可以试验的”;人生在世,因为活著,就有许多状况会出现,许多事情要解决,而可以主宰一个人行事时的公正与否,只有靠他平日的修为。这些平日的修为主是种子的熏习,熏习就是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活动作用。每一个活动熏成一个种子。种子由第八识保持不坏,遇缘生果。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熏习造业。例如不能“忍一时之气”是因(种子),“起争执”是缘,“从此不相往来”是果。
  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无量无数。
  依三性说:有善种、恶种、无记种,都属有漏。
  有漏法种又有三种:1、名言种子、2、我执种子、3、有支种子(业种)。
  又种子的异名今略举七种:1、种子、2、习气、3、功能、4、界、5、随眠、6、粗熏、7、亲因缘。
  5、阿赖耶识
  《成唯识论》云:“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大正藏》卷三十一,十三下)
  “或名阿赖耶”,译为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思。是梵文?laya的音译,意为横躺於底层,是(?-li埋没)这个梵文动词所衍生出来的名词。例如,hima雪,t?laya埋没之处,合成一词为himalaya喜马拉雅,意为大雪山。为雪所埋没之处。
  能藏、所藏、执藏,为阿赖耶识自体之相,今略说之。
  (1)能藏义:阿赖耶识自身是能藏,前七识心心所法及其他一切法的种子是所藏,是此第八阿赖耶识所执藏故。一切法必有种子为因缘,方能生起,所以此识是宇宙的本体。我们造的业种子和我们的名言习惯心识活动的种子,为此阿赖耶识所摄藏,后遇缘时方能生果,故此识亦为人类生命之本体。在未生果前,这些种子摄藏在阿赖耶识中,不失不坏。我们举心动念都会熏成种子,经云:“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念佛的一念,就是一个种子,作将来成佛的因。可是这一念种子,经无量劫而不失不坏,就是因为它摄藏在第八识中的缘故。
  (2)所藏义:第八识自身是所藏,前七识行转识及其相应诸法,是能藏。因为在现行的果位即现生命上,第八异熟果识被前七转识所熏所缘,故第八识又是所熏、所缘,前面七个心心所法,又是能熏、能缘。我们现在所活动的、所觉察的一切心理现象,就是前七识的活动。第八识被包围在这些活动之中,故为所藏。因为它是无记性,故能受熏成种子。现行果法,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生命的总体。这总体的活动在表面上只有前六识最明显,第七识就不易觉察了。但是第七识对第八识是亲切缠缚著,因此我们前七识活动为能熏,就是能藏;阿赖耶识表面上无力活动,是所熏,就是所藏了。依此二义,这第八识——阿赖耶识是遍一切法的,与一切法和合不离的,就是宇宙万有之心体,也可以名为宇宙心。
  (3)我爱执藏:这正是说明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关系。第八识是永远相续不断的,乃至成佛亦不断灭。人生的观念,总以为有个常住不断不坏的生命存在,这个常住的生命总体,就以为是“我”。这就是第八识被第七识执持以为“自我”。所以这第八识体就是“我体”。人生的我执我见,自他分别,物我不平等的观点,就是从此发源的。第八识是所爱执藏著,第七识是能爱执藏者。“我爱”本指第七识相应的我爱自私心理。由此,我爱也就表示了第七识的特性,是爱“我”执“我”的;第八识被此我爱心理所执藏,故云我爱执藏。人类的“私我”观念从此种心理关系上所产生,故阿赖耶识作“我爱执藏”。以上的三藏义,是说明阿赖耶识的自体之相。
  这个阿赖耶识的名,可说唯在凡夫“异生”(指一切众生且包含有不同种类各异故)位及二乘“有学”位才有。因此大乘唯识的立场说,凡夫从无始来,有此识之名存在,固不成问题,但就大小乘行者方向,可分开而言。就小乘行者言,从开始修学到有学圣者;就大乘行者言,从开始修行到七地菩萨,不论时间经过多久,於中此识皆名阿赖耶,累它一睦为现行我爱之所缘。可是到了八地以上的不退菩萨,和二乘无学的极果,那时第七识不起我执现行,亦即它不再为现行我爱所缘,不再有“我执”,因而第八识就不得再名为阿赖耶识,所以《成唯识论》说“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也就是说,到了无学圣者,八地以上的不退转菩萨,就不再起我爱执藏。
  6、异熟识
  《成唯识论》云:“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故。”(《大正藏》卷三十一,十三中)
  异熟,梵文vipaka,愿意为“与前因异时的结果已经成熟了”。“以前的因”指的是过去的业(行为),而“已经成熟的果”就是阿赖耶识。所以众生在生死轮转中所感受到的苦乐果报,就是由此识去感受。如作善业,就感受快乐果报,如作恶业,就感受痛苦的果报。虽因中所造的或善或恶有所不同,但到受果报时有“无覆无记”,所谓“因是善恶,果唯无记”。换句话说,现在的自我生命其存在主体的本质如同一张白纸没有善恶,所以任何东西才能摄入其中。
  一般的宗教中分为善、恶二种,而佛教却别立了一种从任何一方面也无法判定其善恶,亦即不属善也不属恶的价值观;例如肚饥而食,无属善恶是无记性,此为佛教价值观的一大特色。
  异熟识是阿赖耶识的果相,因为异熟是从果上立名的,要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叫异熟果识。(1)业果义:其自身一定是善恶业所感召的果报;(2)不间断义:谓一期果报不断,就是一个生命,从生至死,虽是有期限的,但从入母胎起至死亡为止,名日一期果报。虽可明见,但这只是这个身体的生与灭,其实,生命体是无限的,不间断的,不因身体的死亡而间断。(3)遍三界义:此异熟果必遍三界九地,如今生在欲界,来生或可到色界、无色界。前五识则不能遍三界,如鼻识与舌识色界就没有了,无色界中五识皆无。故《成唯识论》云:“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离此,命根众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识果相虽多位多种,异熟实不共故偏说”(《大正藏》卷三十一,七下)
  此异熟识,不论是凡是圣,其所有果报,皆由善恶业的感,没有哪个可超出此范围。可是到了佛果,此识成纯善无漏,不再成为有漏业所支配招感的无记异熟果。因此论云:“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
  7、无垢识
  《成唯识论》云:“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
  无垢识,或称为阿摩罗识或庵摩罗识,是无漏净分的第八识,真谛三藏另立第九识为无垢识。此识与大圆镜智相应,由於是最清净的,所以是诸无漏法之所依止。所依止的识是无垢清净的,能依止的诸法当亦是清净无垢,所以叫做无垢识。
  此无垢识依《成唯识论》上所言只有在最高的如来地才有,菩萨、二乘及凡夫众生由於仍然执持有漏种子,而且还受前七识现行的“薰习”,所以尚未得无垢的“善净第八识”。第八识有净分亦有染分(杂染有漏),吾人之所以会为无明烦恼所系缚,皆因此第八识常被第七识执之为我,且爱之不舍。如同守护财宝者,严守不失。
  第八识有三相,自相、果相、因相。今将三相、三位、三名之关系死表如下:(略)
  阿赖耶识,依心理学说,是一种潜藏意识,或曰无意识。前者说明其功能作用潜伏而不显现,后者是说无第六意识之活动作用。虽如此,但此识在唯识学上名为“不可知”,说明其作用微细而不可知,但是它亦有它的功用,含藏善、恶、无记种子,执持色身(由於有第八识的存在我们才得以保持色身不坏、会思考活动);去缘宇宙界的一切现界。
  此第八识是我们的生命根源,这生命体从无始以来乃至成佛皆不坏,只是转变性质而已。如《解深密经》卷一云:
  “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随彼彼有情众生,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於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大正藏》卷十六,六九二中)
  经文中的“一切种子”即是阿赖耶识的因相,由於此义,阿赖耶即是人的生命本源,经论上言,“根本识”、“究生死蕴”、“有分心”、“爱阿赖耶”等都是就生命体上说的,是属精神方面。又《摄大乘论》卷上云:
  “復何缘故,此识说明阿赖耶?一切有生杂染品法,於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於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为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大正藏》卷三十一,一三三中)
  又在《摄大乘论》中立“所知依”,不是在说明宇宙万有诸法,若染、若净、若精神、若物质、若无形、若有形都是要依托此阿赖耶识方能生起。由此我们可说阿赖耶识是人生与宇宙的总合体,精神和物质的总聚体。
  四·善与恶的本源
  阿赖耶识是存在和认识的根源本体,同时也是形成善或恶的根本。
  佛教所谓的恶,一言以蔽之,即以贪(贪婪)、瞋(愤怒)、痴(无智)为代表的“烦恼”(Kle?a)(音译:吉隶舍)。这些罪恶的一切心理状态,都从阿赖耶识之中的烦恼种子所生,这些恶产生完毕之后,新的邪恶种子同时又种植於阿赖耶识之中。换言之,阿赖耶识就像取之不尽,不断喷出罪恶热汤的水壶。虽然如此,但是阿赖耶识同时也是使我们从罪恶迈向良善的桥梁。吾人通过阿赖耶识,驼为媒介体,可以达到舍恶趋善之境。阿赖耶识之中虽藏有恶的种子,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