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猛将-关羽-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将蔡阳的外甥。蔡阳十分愤怒,在后面紧紧追赶。关羽走到古城,原来守城者是张飞。
张飞以为关羽既已投降了曹操,现在定是来攻城的,随即出城大战关羽。恰在这时,蔡阳的兵马随后赶到,关羽为表明心迹,斩了蔡阳,张飞这才打消了怀疑,迎接二嫂和关羽入城。
上面已经谈过,关羽是从官渡前线上投奔刘备的,因而并没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之事,当然也就没有古城会斩蔡阳之事了。而且张飞与刘备分散,占据古城之事也不见史书记载。
我国境内称为古城的地方很多,据说这个“古城”是在今河南确山县北、西北距驻马店18里。商务印书馆在1931年出版的《古今地名大辞典》说:“三国关羽保二夫人辞曹归刘,时张飞驻古城,即此。”这是根据《三国演义》和传说的说法附会的,并没有史实的根据。
斩蔡阳,也被说成是关羽一生中很光彩的一件事。但根据史书记截:斩蔡阳的不是关羽,而是刘备。据《三国志·先主传》,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以南连荆州刘表为名,脱离了袁绍,到汝南与黄巾军龚都等部会合,“众数万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蔡阳,史书上又写作蔡扬、蔡杨。关于他的事迹,史书上再没有其它记载。只因为《三国演义》说他挨了关老爷一刀,才在民间成为广为人知的“历史名人”了。
关于周仓
《三国演义》说关羽在千里走单骑到达古城之前,收了一员大将:周仓。并说周仓是关西(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人,“两臂有千斤之力”、“形容甚伟”。原在黄巾军张宝部下为将,张宝死后,啸聚山林。久慕关羽盛名,因而投归于帐下。
民间有关周仓的传说故事甚多,《三国演义》中常提到他跟随关羽活动,戏曲中常见他为关羽扛大刀,是关羽的贴身跟班。在各地的关帝庙中,都少不了他的塑像。
《三国演义》还说他最后死在麦城。在今湖北当阳东麦城遗址附近有一座不大的周仓墓,墓碑上刻:“汉武烈侯周将军讳仓之墓”。但周仓纯属传说人物,在史籍中绝无记载,所谓“周仓墓”也是附会而成的。因而在小说中,并没有把这个人写进去。
关羽与张辽
张辽原为并州刺史丁原的部下,后又归属董卓和吕布,吕布失败后,投降了曹操,成为曹操手下的名将,与乐进、李典、张、徐晃等齐名。张辽与关羽属于不同的阵营,为什么会成为朋友呢?
《三国演义》说:吕布失败时,张辽被擒了,曹操要杀他,多亏刘备和关羽苦苦的讲情,才得以不死。因为关羽对张辽有这种特殊的恩义,二人才成为朋友。
但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曹操在下邳击败吕布,张辽率领其众投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并没有曹操要杀张辽,刘备、关羽为之求情的内容,再查刘备和关羽的传记,也没有这种记载。根据史书上所透露的信息来推测,大约是吕布到下邳投靠刘备时,关羽和张辽结交的。以后刘备随曹操住在许都,以及关羽投降曹操期间,二人应多有来往。
关羽是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市)人,张辽为雁门郡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同属并州。古人重“州里”,同州之人也算是老乡,比一般人要亲近些。
关于关羽与张辽互相过往的具体情况,史书上只记了二人同解白马之围和曹操命张辽探测关羽口气的两件事,《三国演义》又有土山劝降的情节,为史籍所无。小说有关关羽和张辽过往的多处描写,基本上是本于史书,有的参照了《三国演义》(如土山劝降),但基本上还是忠于史实的。
关于“保皇嫂”
如上所述,《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刘备的妻子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妻子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刘备的妻子很多,这次被掳的是哪位夫人,史书上没有写明,我们就不清楚了。下落如何,我们也不知道,以后也没有归还的记载。
《三国演义》说陷入曹营的是甘、糜二夫人,如果我们根据史书考察一下,甘夫人是始终跟随刘备的,以后随刘备到荆州,生下了后主刘禅,她的下落很分明,所以这次被掳去的,不应该包括她在内。至于糜夫人,则在这次徐州战役以后,便不见记载了,很可能在这次被曹兵掳去了。
《三国演义》说她在赤壁之战前死于长阪坡,并无史实根据。她是在小沛一带与刘备失散而被掳的,与关羽的投降并没有什么关系。
曹操善待关羽
关羽投降后,曹操对他非常重视,“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三国志·关羽传》)《演义》和戏曲说: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献金,下马献银,又赐美女十人,锦袍,赤兔马等等,都是从“礼之甚厚”这句话衍化而来的。
本传又说:曹操很钦佩关羽的为人,而观察到他的心神没有久留之意,便派张辽去探测关羽的心意。关羽叹息着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甚厚。但我受到刘将军厚恩,誓共生死,不可背之。我终究是不会留在这里的,应当立功报效曹公,然后才能离开。”《傅子》还记载说:张辽想把关羽的话奏报给曹操,又怕曹操因此会杀了关羽;不奏报吧,又不合于事君之道;便叹息着说:“(曹)公,君父也;羽,兄弟耳!”便如实地向曹操奏报了。而曹操非但没有杀关羽,反而说:“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本传又记载:后来关羽逃离曹营,去寻找刘备时,左右之人想要去追,曹操却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史学家裴松之称赞曹操说:“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关羽离去而不派兵去追)以成(成全)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美德)。”
关于关羽投降后关、曹二人的心态和言论,小说基本上是全据上述的史书记载。
义释曹操
“义释曹操”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大意说:火烧战船,曹兵溃败。诸葛亮调遣各路兵马,堵截曹操的败兵。关羽主动请缨,去华容道拦截曹操,行前立下了军令状。关羽走后,刘备表示担心关羽念及旧恩,把曹操放走了。
诸葛亮说:“我夜观乾(天)象,曹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关羽到了华容道,果然截住了曹操。曹操诉说了昔日的恩义,关羽不忍,终于把他放了。关羽回营,诸葛亮做出要将他斩首的样子,刘备求情,才把他饶了。
这事不见史书记载,纯属虚构。上面说过:关羽在随刘备寄居许都时,曾向刘备提出要杀死曹操,刘备未从。后来关羽投降曹操,曹操待之甚厚,关羽为报答曹操,斩颜良立了一功。在赤壁战前,刘备被曹操打得惨败,逃至夏口,关羽仍然埋怨刘备当初没有杀了曹操。可见根据关羽在赤壁战前对曹操的这种思想感情,他怎么能在火烧战船之后放走曹操呢?
这个故事既缺乏科学性,在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首先,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走曹操,却偏偏派他去华容道拦截,说什么夜观天象,曹操命不该死,才送与关羽作人情。这是古代“死生有命”的迷信观念,本来毫无科学性,诸葛亮却以此为根据,有意识地把最大的敌人曹操放走了,他的原则性在哪里?原则是可以拿来做人情的吗?其次,《三国演义》在这里宣扬的关羽的“义气”,也是大成问题的。当时曹刘两家是你死我活的死对头,关羽放走了曹操,在这件事上就是背叛了刘备,有何“义气”可言?
总之,这个故事很离奇,简直是莫名其妙,既宣扬了“天命论”,又把“义气”说成是至高无上,可以超越一切的道德准则,把人引入了重私恩、重感情、轻原则、轻立场的误区,从宇宙观,政治观和伦理观等不同角度来衡量,都是不可取的。
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
关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刘备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因而后人多认为,这君臣二人是“鱼水”关系。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刘备对于智慧超群、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非常信任,遇有军政大事无不请他出谋划策,简直是言听计从,奉若神明。但事实究竟如何呢?古今的学者对各种史料进行了研究,从一些蛛丝马迹来看,好像事实未必如此,从而提出了许多疑点。
第一,赤壁之战之后,刘备西进益州,并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而是带去了法正和庞统,作为主要谋士。后期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和刘备在成都城下会师,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
第二,夺取汉中的战争,以法正为谋士,诸葛亮却留在后方做后勤工作。
第三,刘备非常信任关羽,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他,终于导致了惨败的结局。如果当时刘备调关羽入川,而把诸葛亮和赵云等留在荆州,后果可能不会如此。
第四,关羽失荆州后,刘备大举伐吴,也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似乎也没有理会他的意见。在火烧连营、一败涂地之后,诸葛亮感叹地说:“如果法孝直还在(注:法正已于两年前逝世),就能够制约主上,不让他东行;即或还是要东行,也必然不会惨败的。”(《三国志·法正传》)从诸葛亮的这番无可奈何的言论中,我们发现,刘备和法正的关系才称得起是言听计从,诸葛亮算了什么!
第五,刘备和诸葛亮在战略思想上有分岐。诸葛亮始终坚持自己在《隆中对》中的基本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两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结好孙权、北伐曹操、复兴汉室。其中维护孙刘联盟,是最关键的内容。而刘备是个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者,缺乏明确的战略思想,只追求割据一方,称王称帝,对诸葛亮的联吴思想不太重视,这可能是他在用兵上不太信任诸葛亮的根本原因。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1619年~1692年)在其史学名著《读通鉴论》中,对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有很深刻的分析,择要译述如下。
“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汉的,一定要灭曹的。不交结东吴,则要受东吴的牵制难以兴起北伐之师。……而先主的心志则与此不同了。先主开始时想自强,后来则想自立为王,这种雄心不改,便与关羽合拍了。所以他信任诸葛亮不如信任关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任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瑾)。怀疑诸葛亮与东吴的交谊太深,而且还怀疑他与子瑜相勾结……。先主不死,吴不止,北出祁山的军队也不能走出来啊……”
第四部分尾声(4)
关羽与诸葛亮的关系
关羽与诸葛亮的关系,史书上披露甚少,只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于是刘备谈出了“鱼水”之论。这是关羽对诸葛亮的嫉妒,是早期的事。
不过,像关羽那样骄傲自负的人,估计在以后也不会太服诸葛亮的。根据上引王夫之的分析,刘备与关羽关系最铁,信任关羽胜过诸葛亮,又怀疑诸葛亮与其在东吴做官的哥哥诸葛瑾会勾结起来,那么,关羽在其中必然会做一些手脚,史籍虽无明文记载,却是情理中事。小说在这方面有一些展开性的描写,根据就在于此。
马超归附刘备后,关羽对马超有些嫉妒,所以给诸葛亮写信,问马超的才能可以和谁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护前”(骄傲护短),回信说马超很了不起,但还不如你美髯公绝论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三国志·关羽传》)
又据《三国志·黄忠传》和《费诗传》:刘备作了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想用黄忠做后将军,诸葛亮怕关羽“不悦”,觉得不太合适,还是刘备派费诗为使者,说服了关羽。人们读史至此,也许要责怪诸葛亮滑头,没有原则性,但关羽是刘备手下的大红人,又如此桀骜不驯,诸葛亮不和点稀泥,又有什么办法呢?千载之后,我们犹可以想见诸葛亮的不得已的苦衷!
义释黄忠
黄忠是蜀汉的名将,《三国志》把他的传记与关羽、张飞、马超、赵云并列地编入一卷中,《三国演义》称这五个人为“五虎将”。
《三国演义》有“关云长义释黄汉升”的情节,说的是赤壁之战后,刘备南征荆州四郡,取了零陵、桂阳、武陵三郡之后,命关羽攻取长沙郡。长沙太守韩玄命老将黄忠与关羽交战,关羽欲用拖刀计斩之,而因为黄忠马失前蹄,落下马来,关羽不忍心杀他,饶了他一命。次日又战,黄忠为了报答关羽的不杀之恩,用“百步穿杨”的箭法射了他的盔缨,而没有伤及要害。两个人的交战情况都被韩玄看到,回营后欲斩黄忠,亏得大将魏延救下黄忠,杀了韩玄,二人投降了关羽。
这个情节于史无据,为《三国演义》所虚构。根据史书,我们只知道,刘备南征荆州四郡,带去了诸葛亮与赵云,却没有带去关羽的记载。看来关羽和黄忠并没有在长沙郡交过手,当然也就没有“义释黄忠”的事了。另据《三国志·黄忠传》:当时黄忠镇守攸县(今湖南茶陵西北),刘备兵到长沙,韩玄投降,黄忠也随着投降了,韩玄何尝死于魏延之手?
事隔多年之后,关羽镇守荆州时,黄忠在定军山斩了曹魏大将夏侯渊,声威大震。不久刘备做了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前部司马费诗到荆州去宣达王命时,关羽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拜受官职。亏得费诗义正辞严地进行开导,关羽才感悟而拜受(见《三国志·费诗传》)。可见关羽很看不起黄忠,他们并没有在战场上互相放过一把的生死之交。
单刀赴会
“关云长单刀赴会”也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它在宋元时期便广为流传,《三国志平话》和宋元戏曲都有此内容,元曲大家关汉卿有《关大王单刀赴会》一剧。这些作品都从尊蜀贬吴的立场出发,对史实作了许多改动。
《三国演义》又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加工。说的是:刘备取得益州以后,东吴要索回荆州,双方争夺荆州的斗争激烈起来。鲁肃和关羽各带重兵,在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一带对峙,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鲁肃思得一计,在陆口寨外临江亭上邀关羽赴会,暗中伏下刀斧手,伺机杀之。届时关羽只带亲兵十余人,由周仓杠着大刀,单刀赴会。由于关羽事先有所准备,会后才脱了险。
从平话、宋元戏曲直到《三国演义》以至近代戏曲,都突出了关羽单刀孤胆、机智勇敢的凛然正气,而鲁肃在他的反衬之下,却成为一个尴尬被动,窝窝囊囊的人物了。但按照《三国志·鲁肃传》和韦曜《吴书》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