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红楼絮语 刘宝彬著 >

第1章

红楼絮语 刘宝彬著-第1章

小说: 红楼絮语 刘宝彬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土文学选粹
  哈尔滨出版社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1999)第33451号
  黑土文学选粹
  红楼絮语
  作者/刘宝彬
  责编/陈春林 关力  封面/马跃
  出版/哈尔滨出版社
  开本/889×1194毫米1/32
  印张/165  字数/2020千字
  版次/1999年7月第1版  印次/1999年7月第1次印刷
  印数/1-3000册
  书号/ISBN7-80639-229-7/1·48
  定价/288.00元

作者简介
  作者刘宝彬,1932年生,1949年2月参加工作,1956年入党。曾任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省委老干部局综合指导处处长、省老龄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副厅级),1993年退休。
  从事文学创作启始于1956年,在《北方文学》上发表小说《童年的朋友》后至今在省内外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随笔等300余篇1962年参加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小说创作学习班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从事新闻工作启始于1958年,曾任《林口报》记者,《林口通讯》主编,省委《党的生活》杂志记者,《北方银潮》杂志总编辑,北京《中华老年报》顾问、兼新闻部副主任、版面主编从1951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除文学创作外,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论文、札记、专访、言论、杂谈等千余篇。晚年致力于老龄问题的写作,是中国老年学学会第一届理事。出版的专著有:
  《银潮初探》,学术论文集,38万字;《银色纵横》,学术论文集,18万字;《银海激浪》,报告文学、随笔集,38万字;《辑存文稿》,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集,62万字。有多篇文章在全国、黑龙江获奖。主编的文集有:《浩首丹心》,报告文学集,37万字;《老年学论文集》,30万字。


  《黑土文学选粹》是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政协黑龙江省委员会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和黑龙江省作家协会老干部创作委员会共同选编的黑土文学集。
  《黑土文学选粹》收入了多位著名老干部作家、诗人近些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它的问世为黑土文学的创作和积累做了令人欣慰的贡献,给姹紫嫣红的北方文苑增添了勃勃生机和清新活跃的气息。
  黑龙江是一片富铙而神奇的土地,它不仅拥有壮丽的山河,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也蕴育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创作矿藏
  广袤的黑土地给勤劳勇敢的黑龙江人民提供了咤吪风云的舞台,也造就了他们粗犷、豪迈、无畏的气质和品格。在风雷激荡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经历了古代游牧的艰辛,部落兼并的争夺,入主中原的冲突、融合,戍边守土的甘苦,列强宰割的悲愤,浴血抗敌的征战,光复解放的欢欣,重塑山河的壮举,振兴家邦的奋斗,改革开放的勇进
  黑土地及其英雄人民的本身就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史诗,就是一曲响彻云霄的浩歌。今天,诸多久负盛名的老干部作家、诗人,以满腔的热忱,充溢的才思,浓重的笔墨,再现了黑土地的雄浑和伟美,北方人的质朴与豪迈,现实生活的光明与壮阔,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以澎湃的诗情讴歌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辉煌及令人神往的前程。完全有理由说摆在我们面前的沉甸甸的《黑土文学选粹》就是这史诗中的一组华章,浩歌里的一节采符。
  读者会从陈雷同志那些字珠句玑的诗词中,深深领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北国风貌的壮观和人民群众为了正义事业气吞山河的斗争。会从王钊同志那些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亲切地感受到强劲的现实生活脉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实脚步。会从张向凌同志的史话中,体验到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上的非凡作为和对于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贡献。会从杜显忠同志那些精辟的论述和描绘中看到黑龙江人民创造伟业的气魄和成就。会从邱杰同志的戎马生涯里悟到一代军人为人作事的准则。会从陈凤翚同志那些优美深刻的考古杂文中,重温黑土地昔日文明的景象和华夏多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黑土文学选粹》精选了近二十位作家、诗人不同体裁、时期的成功之作,构成一组宏篇巨制,它的每一部都渗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弘扬着向上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激情,值得人们认真一读。
  《黑土文学选粹》的出版发行,不仅凝结着作者的心血和创造性的劳动,也浸含着组织、编辑、出版各方面同志的辛劳与汗水。特别是从筹划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得到周文华、单荣范、马国良、朱典明等领导同志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如果没有领导同志的厚爱和有关方面的协作,《黑土文学选粹》还会停留在设想中。因此我们说,它既是作家、诗人个人劳动的可喜成果,也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产物。在此让我们向有关的领导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黑土文学选粹》编委会

读《红楼絮语》——代序
  江南尘
  我读完《红楼絮语》电脑打字稿时,留下极好印象,建议作者出版。这是一部有趣的书,值得阅读。我所以这样说,概括起来,就是“半是书稿半在人”。
  先说“半是书稿”,这本书的确是本可读的好书。《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阅读者,评论者,研究者,代有传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大批红楼人物,走进千家万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红楼梦》成为中国社会百科全书,文学瑰宝。一时续书成风,《续红楼梦》、《红楼后梦》、《红楼幻梦》、《红楼复梦》等一大批续书,先后问世,居然出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时尚。“红学”出现,把研究《红楼梦》不断翻新,名家如林,著作弘富,真是说不尽的《红楼梦》。正如王蒙所言,这是“一部永远读不完,永远可以读,从哪里翻开书页读都可以的书。”
  宝彬的新著,不是研究《红楼梦》的专著,却篇篇围绕《红楼梦》而展开。作者没有洞幽发微,考证索引,追寻几大家族谱系,却也自有其生发与开掘。全书几乎没有对“红学”研究是非的论辨,却也不乏对《红楼梦》中人物与事件的独到剖析与解释。作者没有把精力放在版本学、目录学源流的缕析,却也以熟读《红楼梦》为其写作功力。作者选择的是另外一个视角,他读《红楼梦》,着眼点却在当代,看似说《红楼梦》,真正要说的是现实,这就是所谓以《红楼梦》之酒杯,浇今日作者之块垒。或者说,这是以《红楼梦》为由头评论现实之作。也许是这样,这部书才具有趣味性、可读性与针对性。
  再说“半在人”,当然要说刘宝彬其人。我们相识在90年代,还不满十年。相识的原因,是我们毗邻而居。他家住七楼,居高临下,我家在一楼,看他家要仰视。如今楼民们,往来不多,况且我们距离竟有六层楼之高。真的相识,还要归功于写作。
  他办一个老年杂志,约我写稿。其后,他的书,我的书,只要出版,便相互交换,知道他是一位很勤奋的人。
  我曾经在《白发青春》一文中说到他:“我的邻居刘宝彬,热爱老年工作,对老年学颇有研究。他在省老龄委工作八年,是专职副主任。退休后又到中华老年报工作,他以极大热忱研究中国老年学。结集出版的《银潮初探》、《银海激浪》、《银色纵横》、《辑存文稿》四部书160万字,是他献身老年事业和老年学研究的结晶。”其实,他的创作活动开始得很早,青年时代就写小说,又在新闻单位工作过,作品除小说外,还有散文、游记、随笔、评论、杂文,在许多文学领域耕耘。
  看他的作品,不论何种体裁题材,也不论创作时间早晚,始终高扬着对信仰的忠诚,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热爱,对现实的关切。读他的书,强烈感受到一个老共产党员那颗真诚,执著,坚定的心在跳动。这是可以理解的,他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他以老共产党人的胸襟与目光,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并做出判断与评价。
  晚年勤奋耕耘,奋斗不息,是许多老年人的生存方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该是当代老年人的心态。正是老有所为,不甘寂寞,我们看到,几乎在所有领域里,都有老年人创造性贡献。这是当代中国老年人所具有的突出特征,不可忽视。在两个世纪之交看一个国家,观察一个社会,不仅看那里的青年,孩子,还要看那里的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生存状态。
  如果从这样大背景下看这本书的出版,既读其书,又看其人,也许有助于对于这本书的了解。
  1999年6月30日(本文作者陈凤翚曾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具有广泛影响的杂文作家)

目录

读《红楼絮语》代序——江南尘
  安富尊荣的背后
  贾探春的经济意识
  贾母禁赌
  谗言可畏
  戴权卖官
  王熙凤弄权谋私
  衙役的乱纪
  马道婆的魔法
  表面上的礼出大家
  贾府的医道
  探春上任三把火
  贾府的四千金
  小红的巧嘴
  宝玉中举
  妙玉出家
  袭人的媚态
  大观园里的一次扫黄
  宝玉过生日
  贾母评书
  乌进孝送年货
  贾芸跑项目
  贾环卖巧姐
  凤姐协理宁国府
  薛蟠下海
  贾琏偷娶尤二姐
  赖摆阔
  贾雨村的护官符
  赵的见识
  身边人的德政
  贾府里的勾心斗角
  王熙凤的人命债
  贾府的礼尚往来
  权钱交易的能量
  邢夫人的夫唱妇随
  红楼宴
  红楼里的仕途经
  秦可卿的葬礼
  凤姐主持的两次丧事
  贾政的怪论
  王熙凤之死
  有其父必有其子
  贾府里的孝道
  贾母的享乐观
  贾赦不得善终
  溺爱子孙不可取
  贾雨村的恶德
  贾府中的屈原
  贾敬之死
  贾母的精神生活
  刘老老何以长寿
  后记作者


  《红楼絮语》之1
  安富尊荣的背后
  《红楼梦》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冷子兴跟贾雨村说:“如今人口日多,事务日盛,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画的竟无一个。那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里所说的“内囊”,指的是贾府经济开始衰败的形势。实际上,贾府出现的各种矛盾产生的背景,无不是经济上人不敷出、奢侈挥霍的经济危机影响所致。因此,《红楼梦》作者揭示了贾府在安富尊荣的背后,潜伏着由盛向衰之变的一个必然规律。
  贾府的经济来源是数额不大的官俸和爵禄,宫廷的赏赐也很有限。庄头乌进孝曾问娘娘和万岁爷的赏赐有多少,贾容告诉他:“按时按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玩艺儿,就是赏也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一千多两银子,够什么?这二年,那一年不赔出几千两银子来。再省一回亲,只怕就精穷了。”第53回,贾珍同尤氏谈到春祭的恩赏时,贾珍说:“咱们家虽不等这几两银子使,多少是皇上天恩。”可见这有限的皇恩赏赐派不了多大用场。贾府的主要经济收入是靠庄园的地租。由于贾家缺乏开源节流、发展生产的措施,一味地超经济的榨取,已严重的破坏了生产力,这些庄园本已凋敝,又加旱涝灾害侵袭,宁国府的八九个庄园,一年之中便旱涝了两处。黑山村收成较好,但也只有预计的一半。庄头乌进孝年前送来除肉食、蔬菜、海鲜、粮食等物品外,交上来的租银仅有二千五百两。此外,贾府尚有些“礼尚往来”的收入,那就更解决不了啥大问题。可见收入日渐枯竭。
  在这样一个萧索、凋敝的经济形势面前,贾府却不能将就省检,还一味的讲排场、摆阔气,姿意挥霍,奢侈浪费。在这方面主要表现是:
  一、奢侈铺张办丧事。宁国府一个孙媳妇秦可卿死了,停灵49日,单请众僧108人;道士99人;灵前另有50位高僧,50位高道做法事;殓以“拿一千两银子只怕没处买”的“以手扣之,声如玉石”的上等棺木;为丧礼风光,用一千两银子给贾容买了个“五品龙禁尉”的空头官衔。至于这场丧事花了多少银两,是难以计数的,贾珍说了一句:“不过尽我所有罢了。”
  二、大兴土木,盖造省亲别院。为迎贵妃省亲,贾府议定“从东边一带,接着东府里花园起,至西北,丈量了一共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于是,堆山凿池、起楼竖阁、种竹栽花、采置装修、打造金银器皿,建成“天上人间诸景备”的省亲别院,即后来称作的大观园。建筑之豪华,景致之壮美,装饰之精丽,排场之庞大,在私家花园里是屈指可数的,毫银至少数万。贾妃省亲回舆之际,也不得不说“不可如此奢华糜费了。”
  三、人浮于事,费用庞大。贾府用人等级十分严格,各个主子各该使多少丫环小厮,这些奴仆等级多少月银,都是由祖宗旧例定的,不管经济状况如何,用人向来是有增无减。贾母等级最高,她使8个大丫头;邢夫人、王夫人各使4个大丫头;年青主子使二等以下的丫头,如迎春等人房中,按例除奶母外“有4个教引姆姆,除贴身掌管钗钏盂沐两丫环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的小丫环。”而宝玉不仅借用了贾母的大丫环袭人,而且还有7个二等丫环、8个三等丫环及10个小厮。贾府里的管理机构也很繁杂庞大:有总管房、庄田、帐房、银库、粮仓、买办房、二门外房、二门内房等机构;二门外房又分正门与角门,每个机构自然设有若干人员。如正门前常有十来个人,平时没什么事可干。刘老老来荣国府时,就看到这些“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在大观园里还养着20个小和尚小尼姑,12个小戏子,仅这一项3个月就得供给“白花花二三百两”。荣府四百来人中仅二门内月银三百两,二门外管家奴仆月银也得这些,仅此一项一年共需七千余两。掌管贾府人事大权的总管林之孝都深感人员开支过大,建议“把这些出过力用不着的老家人放出去;府中的丫头该使8个的,用6个;使4个的用两个。一年也可以省许多月米月钱。”而王夫人却以不能破祖宗的旧例没有采纳。
  四、吃喝浪费,毫无节制。贾府是按等级吃“分例”,贾母标准最高,饭是御田胭脂米烧得粥,菜是“把天下所有的菜疏用水牌子写了,天天转着吃”。费用没有定规,“吃到一个月现算”,实报实销。王熙凤吃饭时“桌上碗盘森列”,“满满的鱼肉在内”,即使她的丫环平儿每顿也有四样分例菜。除日常饭菜外,他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还有:赏花、赏月、赏雪、祭祖、庆寿、过节、荣升等等那宴席的奢华排场就更盛了,有酒就要有戏,过年唱戏,用箩筐往戏台上撒钱,看小孩抢钱取乐,可谓挥金如土。
  荣府原有一个厨房,后来大观园内也设了一个,主仆四百来人都由厨房管饭,仅大观园一个管40人饭的厨房,一年开销约四千两,如总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