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战胜了它。况且,宗罗睺所部将士都是陇西地区的人,我军
虽然大破其军,然而击杀俘获的不多。
当时如果缓慢追击的话,溃败的敌人都会逃入折墌城,薛
仁杲把他们集中起来加以安抚使用,我们就不容易战胜他们了;
反之 ,如果紧追不舍,不给其喘息机会,敌人败兵就会流散
于陇西各地 ,这样一来,折城中自然空虚好攻了。面对此种
形势,薛仁杲已经吓破了胆,没有时间另谋对策了,所以他因
惧怕我军强大攻势,就只能开城投降了。”
【原文】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
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
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
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①
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②,其将宗罗睺拒之,大破于
浅水原③。太宗帅骑追之,直趋折墌④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
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须臾,各乘马至。太宗具知仁杲
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辨士⑤喻以祸福,仁杲遂降。诸将皆贺,
因问曰 :“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径薄城下,咸疑
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太宗曰 :“此权道〔迫之,使其计
不暇发,以故克〕也。且罗睺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
… 页面 307…
百战奇略 ·305·
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
则兵散陇外,折墌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
“⑥
【注释】
①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语出《司马法·用
众第五》;但“凡从勿怠”句原文作“凡从奔勿息”。
②薛仁杲:一作“薛仁杲”。
③浅水原:一名“鹑觚原”。故址在今陕西长武西北。
④折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圻墌 ”,今据史校改。故址
在今甘肃泾川东北。
⑤辨士:谓能言善辨之士。辨,通“辩 ”。
⑥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 页面 308…
百战奇略 ·306·
76.归战
【提示】
本篇以《归战》为题,旨在阐述对退归之敌作战应注意掌
握的原则,同前篇《逐战》一样,仍属追击作战的问题。它认
为,对于退归之敌,必须在查明其退归原因后,再决定是否追
击。凡属兵疲粮尽的“归师 ”,可以派兵追击之;但对为了保
存实力而主动撤退归国之敌,就不可以轻率拦击它。本篇所引
之“归师勿遏 ”,乃孙子所论用兵八则之一,意思是,对于退
归本国的敌人不要去拦击。孙子此论虽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不
无其一定正确性,但若对敌之“归师”情况、原因不加具体考
察和分析,就一律主张“勿遏”的话,则未免失之偏颇了。本
篇在继承孙子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敌之“归师”情况、
原因能作具体分析,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较好地体现了用兵的
灵活性。应当说,这比孙子当时提出的“归师勿遏”的主张,
则更加符合战争实践的客观需要。
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操率军围攻张绣
于穰城,不久因得悉袁绍将袭许昌而解围北归,张绣于是乘机
率众尾随追击,而此时荆州刘表遣兵援救张绣屯驻于安众,正
凭险固守以扼曹操归路。曹操军至安众,前后受敌,不得前进。
在此情势下,曹操巧施计谋,利用夜暗“凿险伪遁 ”,并设伏
兵以待张绣来追。天明之后,张绣误认曹操已经败逃,遂率全
部兵马追来,曹操挥军配合伏兵夹击,大败张绣军。事后,曹
… 页面 309…
百战奇略 ·307·
操在回答荀彧问题时说张绣的失败在于“遏吾归师,而与吾死
地战 ”(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曹操此论并没
有说到实质性问题。事实上,张绣的失败并不在于他率军阻扼
了曹操“归师 ”,而在于他对此“归师”情况缺乏正确分析和
判断,轻率出兵追击,结果中了曹操伪遁诱歼之计。
【译文】
大凡与敌人相攻战,如果敌人无缘无故地突然退走,就必
须认真查明其原因。敌人果然因为力衰粮尽而退走,就可以选
派轻装精锐部队跟踪追击它。倘若敌人是为了保存实力而退归,
那么 ,就不要轻率地拦截它 。诚如兵法所说:“对于退归本
国的敌人,不要轻率拦击它。”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率军围攻据守穰城的张绣。荆州
牧刘表派兵援救张绣。张绣企图扼守安众险要地势,以切断曹
操军的后路。致使曹操部队不得前进,处于前后受敌的被动不
利地位;曹操于是乘夜暗命令部队于险要地方开凿地道伪装成
逃走的样子,而暗设伏兵以等待敌人。张绣率领全部兵力追到
这里,曹操立即挥纵伏兵与步骑主力实施夹击,一举大败张绣
军 。事后,当谋士荀彧问到此战取胜原因时,曹操对他说:
“敌人企图阻遏我军退归之路,同我们被置于死地而战的部队
较量,我因此知道是能够取得胜利的。”
【原文】
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果力疲粮竭,可
选轻锐蹑之。若是归师 ,则不可遏也。法曰:“归师勿遏。”
… 页面 310…
百战奇略 ·308·
①
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围张绣②于穰③。刘表④遣兵救之,
绣欲安众⑤守险,以绝军后。操军不得进,前后受敌,夜乃凿
险〔为地道〕伪遁,伏兵以待。绣悉兵来追,操纵奇兵〔步骑〕
夹攻;大败之。谓荀彧⑥曰:“虏遏我归师,而与吾死地〔战〕
吾是以〔知〕胜矣 。”⑦
【注释】
①归师勿遏: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张绣:东汉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西南)人。董卓部将
张济之侄。济死,继领其众,屯据宛城,后降曹操,不久复叛。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五月,于安众被曹操打败;次年,
曹操征袁绍时,他再度降操,任扬威将军。后从攻乌桓而死于
途中。
③穰: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邓县城外东南隅。
④刘表: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字景升。
汉室远支皇族。官至荆州牧。死后,其子刘琮归顺曹操。
⑤安众: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东北。
⑥荀彧:曹操谋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字文若。
出身士族,初附袁绍,后归曹操。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
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失宠,被迫自杀身亡。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 页面 311…
百战奇略 ·309·
77.不战
【提示】
本篇以《不战》为题,乃取“不急于决战”之意,其要旨
是阐述何种条件下采取持久防御作战的问题。它认为,对于兵
力强大之敌,或是远道而来且粮饷供应充足的进攻之敌,不可
马上同它进行决战,应当凭垒固守,持久防御,以待敌敝而反
攻之,就可打败敌人。本篇所引“不战在我”系《唐李问对》
中的李靖语。这里所说的“不战 ”,是就把握与敌决战的时机
而言,并非是指不与敌人作战。就是说,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
比和战场的实际态势,已经知道自己不能一下子打败敌人,就
应当避免与敌速战速决,采取持久防御的方针,固守壁垒以消
耗和疲惫敌人,从而为最终反攻歼敌创造有利条件。显而易见,
本篇这种根据战争的客观实际,主动把握决战时机的思想,是
值得肯定的。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九月,唐将裴寂率军进
攻刘武周,败于度索原(今山西介休东南 ),刘武周乘势率军
进逼河东地区。同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拒
之,进至柏壁。刘武周恃众寻找唐军决战,李世民识破其企图,
乃采取“深沟高垒,以挫其锋”的持久防御方针,以消耗和疲
惫敌人。经过半年时间,迫使刘武周军力疲粮尽而不得不撤退
北遁。李世民见反攻决战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连夜率军紧追不
舍,并于介州一战而歼灭之,创造了坚壁不战、持久疲敌的成
… 页面 312…
百战奇略 ·310·
功战例。
【译文】
大凡战争,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对比于我
不利的形势下,或者敌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对
于此种敌人我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而应当坚守壁垒,持
久防御以消耗和拖垮敌人。这样,就可以最后打败敌人。诚如
兵法所说:“不轻易与敌决战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我手中。”
唐朝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割据势
力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十七岁,随军从征,与李世民一
道登上玉壁城,观察当面敌人阵势。世民回过头来问道宗说:
“敌人依仗其兵多势众,企图与我军决战,你说我们应当怎么
办?”道宗回答说 :“敌人锋芒正锐不可直接抵挡,但容易以
计谋屈服它,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现在我们采取固守深沟
高垒的方针,便可挫杀敌人锋芒;敌人虽多但属乌合之众,不
能持久作战,等到其粮草耗尽,必定自然离散,那时我们将不
战而擒获敌人 。”世民称赞地说:“你的见解与我的想法完全
相合 。”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李世民率军追到介
州,一战而把刘武周军打得大败。
【原文】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
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
“不战在我。”①
… 页面 313…
百战奇略 ·311·
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②时
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③观贼阵,顾谓道宗曰 :“贼
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 :“群贼锋不可当,易
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难
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 。”太宗曰:“汝
见识与我相合 。”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④,一战败之。⑥
【注释】
①不战在我: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但与原文
略异。原文为 :“夫不战者,
在我 。”
②李道宗:唐宗室东平王李韶之子。武德元年(公元61
8年)封略阳郡公;次年,从李世民讨刘武周有功,拜为灵州
总管。贞观初,从李靖破突厥功著,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江夏
王。
③玉壁城: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④介州:州名。故址在今山西介休。
⑤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道宗传》又见《新唐书·李
道宗传》
… 页面 314…
百战奇略 ·312·
78.必战
【提示】
本篇以《必战》为题,乃取“攻其必救”之义,其要旨是
阐述在深入敌境作战的条件下,打败坚壁不战之敌的指导原则。
它认为 ,凡是深入敌国境内作战,对于那些固守坚城不与我
决战的敌人 ,应当采取“攻其必救”的指导原则,迫使敌人
脱离坚城与我决战,我就可以打败敌人。本篇所论“攻其君主,
捣其巢穴 ”,这既是敌人君王所在的要害去处,又是敌人必然
极力回救的地方。只有攻敌所必救之处,才能调动坚壁不战之
敌脱离固垒于运动中聚而歼之 。因此,“攻其必救”的原则,
在古代战争中是常为兵家所采用的调动敌人、歼灭敌人的正确
作战原则。三国时期魏将司马懿平定公孙渊的辽东之战,就是
运用“攻其必救”指导原则取胜的典型战例。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 ),大将司马懿奉命率军
进讨雄据辽东的割据势力公孙洲。对于东进来攻的魏军,公孙
渊派重兵固守辽隧坚城不与魏军决战,企图消耗和拖垮魏军,
主帅司马懿识破其阴谋,力排众议,果断决定避开强点辽隧坚
城不攻 ,直捣公孙渊的所在地且守备薄弱的襄平城,并根据
“贼众我寡;贼饥我饱”的实际情况;集中兵力对襄平实施四面
包围,迫使公孙渊在“粮尽窘急,人相食”的严重危困形势下,
不得不弃襄平而出逃。司马懿乘势挥军追击,于运动中一举歼
灭了公孙渊。战后,司马懿在回答部将陈珪所提疑问时,把昔
… 页面 315…
百战奇略 ·313·
攻上庸之战(即平定孟达之战,详见前《速战》史例 ),与今
攻襄平之战所采取的不同作战原则和战法,加以分析比较后指
出说:“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而已。这是完全符合战争客
观规律和作战实际需要的真知灼见。从敌情实际出发,区别不
同情况,因变而制敌,这既是军事家司马懿用兵的突出特点,
又是他前后夺取两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译文】
大凡出兵深入敌境作战,如果敌人固守营垒而不同我决战,
企图以此疲惫拖垮我军,对此我军应当转攻其国君所在之处,
捣毁其后方老巢 ,阻截其退归之路,切断其粮草供应,迫使
敌人不得不脱离营垒而出战 ,我乘机以精锐部队进击它,就
可以打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 :“我军要想与敌决战,敌人即
使凭据深沟高垒,但也不得不脱离营垒而同我决战,这是由于
我军攻击其必然回救之处的缘故 。”
三国魏景初二年,明帝曹叡把太尉司马懿从长安召回京师
洛阳,命他率军前往辽东征讨公孙渊。魏明帝问道 :“四千里
远征作战,虽说要用奇谋取胜,但也要有足够的兵力,不应当
过于计较军费开支的多少。据你推测,公孙渊将采取什么样的
计谋对策?”司马懿回答说 :“放弃城邑而预先逃走,这是上
策;凭据辽水以抗拒我军,这是中策;坐守襄平而单纯防御,
这是他成为俘虏的最下策 。”明帝问:“这三种计策,公孙渊
将会采用哪一种呢?”司马懿答道 :“只有贤明智慧之人才能
正确估量敌我力量的对比,并能预先对所用计策作出正确取舍,
而这并不是公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