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01期-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ぷ鞯淖急浮K刻齑罅康氖奔涠际窃谑笛槭依锒裙模险嫔柘朊俊赂鍪笛椴街瑁廴魏斡欣谒毓罂构ぷ鞯木椤illwaLee的冬天刺骨般寒冷,研究所因为冬天冰天雪地气候寒冷,通常要求大家提早下班,但吴国光依旧是每天最晚二个离开。有时他工作到凌晨刚顶着大雪回家,就因为有了一个更好的实验方法,或者为了看一个实验的结果,他会踩着厚厚的积雪,赶回实验室。所里换过多位保安,每一位都认识他。他没有时间去享受美国的蓝天绿树,女儿在美国东海岸念大学;他一次也没去探望过她。连女儿的毕业典礼也抽不出时间参加。
吴国光夫妇回国的行李中带了大量珍贵的学术资料。在回国之前,吴国光还花了3万多美元买了设备和试剂,准备回到国内马上就可以开展工作。邵医生说:“他想国内购买这些东西可能不很方便,另一方面他是有传统思想的人,总想自己,是公派的,花了公家的钱,所以也要给公家买点东西。”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回国的念头是那样的坚定,甚至都没有去想一想假如留下又会怎么样。当时吴国光除了妻子、女儿还有母亲、哥哥、妹妹也都在美国,别的不说,就从一家人团圆的角度,他也应该好好考虑一下的,但他却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笑起来,他说:“也没怎么想吧,就是觉得想做点事,当然最想、的还是把先进的输血技术带回国,也算是圆我的梦吧!”
回到国内,作为这斗行当中的佼佼者,很多输血医学机构邀请他去工作,他心里只有一个条件,就是能让他很好地于事业,发挥所长。最让他感动的是深圳血液中心的杨春森主任,他5次到上海,上门邀请他到深圳工作。以前吴国光并不认识他,他是从美国回来后的一次全国性的输血学术报告会上第一次见到他的。可是没有想到就在那次见面的几个月后,老杨专程来到上海邀请他到深圳去工作,和他一起创建深圳市的输血医学事业。杨春森是产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他从吴国光的一位在广东省顺德血站当站长的学生那里了解到他的具体情况,认定他来一定能把深圳输血医学方面的工作搞上去,而且能打开崭新的局面。当时深圳还没有血液中心,只有一个血站,业务和学术水平都相当低,属于起步晚、基础薄的地方,不要说和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比,就是与内地普通的某个城市相比,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作为血站站长的杨春森和深圳市卫生局领导,下决心彻底改变深圳市输血医学的落后面貌。吴国光后来才知道,当肘杨春森站长曾向市卫生局领导预言:吴国光到深圳后;保证深圳市的医学领域中第一个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的是深圳市血站,而以后的事实也确实证实了他的预言。杨春森到上海邀请吴国光,对吴国光来说还是比较突然的,他心中也不是没有过犹豫。当时他在上海的工作单位和生活条件都相当好,特别是上海的学术环境、科研管理体系全国数一数二,他又是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最主要的是他的老母亲也在上海,他和母亲的感情又特别深厚。父亲不在了,他更加放不下母亲。邵医生说吴国光是个孝子,对母亲十分体贴。母亲是广东人,喜欢听粤剧,在上海时只要有广东粤剧团来演出,她每场必看。如果每天上演的剧目不同;她就天天去看。吴国光总是早早地给她买好了票,能陪就去陪她。自己工作实在忙,就请广东籍的朋友去陪她看戏。他去广东甚至会带回大捆的西洋菜和很沉的槟榔芋头,给母亲煲汤和做菜,让母亲尝到家乡的东西。也许是因为到广东去工作,母亲又是非常开明,她支持他到深圳。
远在美国的女儿也赞成父亲到深圳去尝试一下,她劝父亲说;不少美国人经常变动工作,他们常常为了一份新工作去一个新地方;只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何不试试?在上海吴国光面临着承担越来越多的行政工作,他本来是为了专业而回来的;这与他的初衷显然不太一致;而去深圳几乎是白手起家,好处是他可以做自己喜欢也是擅长的课题研究,而且有老杨这样的领导支持,他相信一定能够很好地把工作开展起来。权衡之下,他选择了深圳。
5
1996年吴国光到了深圳。面对的工作条件的确十分简陋,当时的深圳血液中心只在市人民医院内有4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再增加他一张办公桌似乎都找不到地方;杨春森主任信守在上海时对他的承诺,处处尽最大可能对他提供帮助。他劲头很大,忙前忙后,在现在的血液中心对面租借了—栋二层的临时搭建的铁皮房给他筹建深圳市输血医学研究所。每当吴国光碰到难题,不管是工作上、生活上还是人事上的,杨主任总是帮他出主意想办法,并且在第一时间里帮助他解决。吴国光回忆起初到深圳创业,对杨主任充满了感激。他说:“他在各方面给予我力量和信心,他无畏无惧的工作作风,更是我的榜样。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的工作是不可能开展得这么顺利的。”由此起步,吴国光一步一步地建立并拓展着自己在深圳的事业,他建起了研究所,招集和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购进了世界一流的设备,终于把深圳血液中心建成了国内外瞩目的输血医学研究的龙头单位。
吴国光非常感激他来到深圳后受到市政府、卫生局等各级领导的支持,他还特别感激深圳市卫生局周俊安局长。吴国光说周局长是一位专家型干部,他除了是一位双肩挑的出色的好领导外,更是一位真正的医学专家,博通医学各领域的知识。他对知识分子也是特别的理解和体贴。吴国光对他的感觉是又敬佩又亲切。他来到深圳不久,周局长就找他谈话,直截了当地对他说:“我们都是知识分子,我完全理解你的心情,你放弃了各方面的优裕条件,来到深
圳工作,不是为了名和利。你追求的是事业,是自己为之献身的专业,我全力支持你,只要我在位一天,就支持你一天,帮助你实现理想。”
刚到深圳的时候,深圳市医学界对吴国光不是很了解,周俊安局长利用各种场合向大家介绍他,宣传他的学术成绩,让各方面支持和配合他的工作。在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时,周俊安局长在评审时总是非常认真地评述,给予热情的推荐。吴国光举办的各类国内外的学术活动,他只要在深圳,不管是工作日或者是休息日,总是想方设法出席,并在会上作热情洋溢的发言。为了帮助血液中心引进一位年轻的技术骨干,他曾在大年初一亲自出马帮他去做说服的工作。吴国光说,深圳市输血医学研究所能在全国的学术竞争上取得如此领先的地位,并且成功地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卫生部委任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国家质量控制实验室,与周局长在全国专家评审会上的努力分不开。而最最令吴国光感动的是,当他在工作上受到挫折时,尤其是遭到误解或被恶语中伤时,周局长总是挺身而出,代表卫生局党委坚定不移地支持和帮助他,并与他谈心,安慰他,鼓励他,帮助他渡过一个一个的难关,令他终身难忘。
吴国光是到了深圳才知道条件这么差的,比如编制少,一方面研究人员紧缺,而另一方面有能力有想法能够独当一面的年轻人却进不来。他说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研究所里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招聘的,给他们的工资及待遇都远远低于正式研究人员,这对稳定队伍相当不利。有一些人才就流失了,他们成了某一方面的专家,但他们去了条件和待遇相对更好的研究机构。吴国光自己也曾面临过很大的困难。首先就是住房。吴国光说,因为深圳血液中心的编制有限,他和妻子商量到深圳后她不进血液中心,所有关系还留在上海,这样可以省出一个编制进年轻人。可是这样的一个决定却给他们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为户口没有迁过来就不能参加福利分房,他们来深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们居住的单位宿舍离单位很远,上下班很不方便。吴国光的不少医生朋友都帮他反映,周俊安局长也帮他反映,他的问题得到了市领导的关心,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和市长李子彬亲自批示,给他解决了住房,总算让他在深圳有了一个安居之所。
6
目前深圳市输血医学研究所有2个重点学科,一个是输血医学学科,另一个是组织配型和免疫遗传学学科。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和造血于细胞质量控制实验室也在这里组建起来;同时这里还是司法部授权的血液系统亲子鉴定的司法鉴定机构。三四年的时间,2个重点学科,1个国家实验室,而且还带出了一批年轻人,实在是做出了相当可喜的成绩。吴国光的欣喜浮到了脸上,他说,国家实验室是要在全国竞标的,要和北京、上海有几十年历史、好几百人的专业研究队伍去比,而专家们还是把票投给了我们。
但是一项事业的振兴,并不是有了掌握世界一流学术理论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几套先进的仪器设备就行的,它还需要一个大的环境。对此吴国光有着清醒和透彻的认识。尤其是像深圳市输血医学研究所是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部门,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很难直接计算经济效益,而所开展的科研及其技术应用,许多是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见到效益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现实,而每天需要去做的工作却是大量和繁复的,摆在面前的困难和问题也并不少。吴国光是一个沉得住气的人,他首先考虑清楚自己人手的事情,就像煮茧抽丝,先找到一个线头。多年的学习和研究生活培养和磨砺了他的思维和耐心,他知道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随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一定是能够有所收获的。事实也证明了就是如此,几年的辛苦付出,他终于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吴国光在深圳输血医学研究所启动了多项重大的科研课题,其中一项是建立“深圳冷冻血库”,解决稀有血型、血源和应付战争和大灾中的供血不足以及控制输血传染疾病的问题;另一项是建立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深圳市骨髓供者基因信息库和检验中心”,给众多急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但又缺乏HLA配合供体的各类危急血液病人带来了获得新生的希望。
据统计,白血病的发病率为10万分之3,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俗称“血癌”。我国每年新增加约4万名白血病患者,而且发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自然病程通常只有三个月。对于大部分的白血病患者来说,骨髓移植是给予他们生命希望的最好的治疗方式。骨髓移植同时也是各种重度贫血症以及一些先天性免疫缺乏症和代谢性疾病救命的根本治疗方法。近年来世界上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在增加,显示骨髓移植已经成为对此类疾病的治疗趋势,而且因骨髓移植所带来的病人的存活率也大大地提高。如有适当的供髓者,骨髓移植已达到80%到90%的长期存活率。而骨髓移植的前提是患者与供者的人体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即HLA)分型必须完全吻合。但除了同卵双胞胎是一模一样的外,这种相合的概率在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中是4分之1,在非血缘关系的人群中相合的概率大约为400至1万分之1。而且HLA配对要受到,血缘、种族及地域等等的影响,一般黄种人也只有黄种人当中寻找配型。因此,要寻找到适合中国人的捐赠者,就必须建立一个庞大的、我们自己的骨髓供者基因资料库。
但是建立一个我们自己的骨髓基因资料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捐赠,是无偿的,要让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非血缘骨髓移植供者资料检索库”,据报道,全美国的国家骨髓供者库中志愿捐髓者有500万人,可以使本国35%到40%的患者在3个月内找到合适的供者。中国的骨髓捐献事业可以说是与国际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几乎是同步开展的,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组织下,1992年左右由北京、上海等国内几个大城市开始筹建了中华骨髓库工作,但一直步履艰难,到2000年中,库中的资料只有3万多份,而且部分资料因为技术或组织管理的原因而可能有问题,起不到真正的骨髓供者资料库的作用。但是,在这时候,国际上已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骨髓供者资料库,全世界骨髓志愿捐献者已有700多万人。亚洲地区与我国大陆地区差不多同时起步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都有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我国的台湾地区,人口2000余万,登记的骨髓捐献者超过20万人,占到了人口总数的1%。台湾自1993年成立骨髓库以来,已向,全世界捐赠骨髓250多例,捐献给大陆的就有近80例。
1992年启动的中华骨髓库不成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组织和宣传的原因,有技术的因素,更有经费的问题。用类似行政命令或即兴鼓动的方式动员参加骨髓捐献,事实证明会使骨髓库的供者产生较大的流失率,有的供者当被真正通知需要捐献骨髓时,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动摇当初捐献骨髓的承诺。宣传上的不够正确,也会使大众产生误解,认为要抽骨髓,有害怕心理而不愿意参加。另外,技术因素也是主要问题之一,组织配型的HLA分型技术落后,使骨髓库的部分数据有问题,既损失了供者资源,又浪费了金钱,同时也影响了骨髓库的信誉70当然要建成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骨髓库最大的问题是需要经费。中华骨髓库从一开始就因为经费的问题而难以操作。因此到2000年时,坚持工作的也只有上海市红十字会。
有一件这样的事。曾经有一对夫妻,他们的儿子被查出患了白血病,正在孩子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中华骨髓库传来一个好消息,孩子的造血干细胞已经与一位志愿者配型成功。面临突然降临的生的希望,这对夫妇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可就在事情出现良好转机之时,志愿者的父母百般阻拦,因为他们认为抽取骨髓是一件危险性很大的事情,而且会对健康造成危害。结果得白血病的孩子失去了移植的机会,很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还有过这样的一件事。一位白血病患者的HLA、恰好与9、己的弟弟配合,如果他弟弟抽取骨髓就可以救他的生命。可是因为他们身在农村,对骨髓移植缺乏了解,弟弟说什么也不肯献出自己的骨髓。同样缺乏知识的父母竟然还支持小儿子的做法,他们害怕手术有意外失去两个儿子,认为能保住一个总比让两个一起去冒险要好。
曾经有过这样的笑话,有人给一家血液中心打电话,询问捐献骨髓是不是把骨髓从身上割下来,冷藏在“资料库”里等待移植者取用。还有一个人在电话里问工作人员:“骨髓卖给你们,多少钱一斤?”
骨髓库的最主要的技术工作是,HLA的分型,供者和病人的,HLA…A、B和DR座位的基因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移植的结果。HLA的不配合是造成病人产生移植物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主要因素。HLA的分型技术决定了HLA基因鉴定的准确性,早期HLA的分型是使用血清学方法,由于缺少高质量的HLA分型标准血清,以及血清学分型错误率高达20%以上等等原因,,在1996年第12届国际组织相容性讨论会后,HL